这一期我们聊亦舒出版于 1999 年的长篇小说《如果墙会说话》,故事讲述香港缆车径一号老宅跨越半个世纪的租客故事。三层小楼历经三任二房东与九位(组)租客,我们分别从四十年代上海移民车安真一家、七十年代封面设计师卓羚、九十年代“回流”香港的移民连春池的视角,看见三代女性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诠释着「工作比爱情可靠」的女性生存哲学。老房子经过那么多人,每户人家都有一个故事,如果墙有耳朵,静静聆听,如果墙会说话,把听到的故事都转告我们,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可是,墙不会说话,只得由人来说。电车进站般的空间叙事里,老宅墙壁见证三组惊人相似的命运轨迹:四十年代的忻芝兰在小诊所堕胎殒命,七十年代的余心一远赴海外送养私生子,九十年代的林若飞则选择独力抚养女儿,三代女性面对意外怀孕的抉择层层递进——经济独立撑开的生存空间,比任何海誓山盟都辽阔。在《秋园》《我本芬芳》里我们讨论过,一个女儿走上与母亲相似的命运的轨迹,或许与母亲没有提供可以逃离的榜样的在前,而《如果墙会说话》说到的是另一种可能,社会的氛围可以在家庭之外给予年轻人支持,当你看到整个社会思潮的流动,你会发现在“重蹈覆辙”之外的可能性。母亲问她“为何要那么帮忻芝兰”时,车安真的回答是:“芝兰即是我,我即是芝兰,但凡女子,同一命运。”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要谈论女性情谊的原因。原先我们起的标题是这样的:亦舒笔下这三代女租客,说透女性生存真相——工作比爱情可靠,活着比一切更重要。但比起面对人生巨大转折之时如何抉择,我们聊着聊着发现这本长篇的动人之处,在于女性之间珍贵且强大的友谊,它不需要很深厚的情感基础,往往基于一种可能随时处于共同境地的悲悯,随机发生。亦舒仿佛一个布道者,用几百本小说、一生的写作、各式各样的情节,告诉读者,女人一定要靠自己、一定要工作。这怎么不算是一种女性主义呢?延伸推荐:电影《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1996)书籍《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2020)片尾音乐/《每一步》徐小凤对了,我们开始筹备线上共读文学作品啦,感兴趣的话请+ jimodexin42 会有一只鹅会将您抱进听友群,等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