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Arts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毛叔、雨虹和朋友們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142
  • EP142 神學對話錄 #Live【超越左與右的救贖,耶穌帶來的文化大革命,聊《聖經批判理論》救贖篇】
    基督教是一定是偏向右派嗎?還是可以靠左,抑或是超越左右? 這一集,毛叔和Charlie繼續討論《聖經批判理論》的救贖部份(第九至第十九章)。在這本書中,Watkin作者以福音派的神學出發點,勇敢且建設性地回應當代思潮所帶來的挑戰。書中提到耶穌所帶來的「大翻轉」(Great Reversal),我姑且稱之真正的「文化大革命」:耶穌的道成肉身、十字架與復活,如何為當時的社會價值體系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並且這種轉變已經深刻地塑造了我們現今的生活與文化,只是我們常常被視而不見。 Watkin提到,耶穌的國度倫理對現代社會帶來的八個面向的改變: 1. 對窮人的關顧(慈善傳統): 教會因效法耶穌而發展出對窮人的憐憫與慈惠工作,這是早期教會成長的重要原因。 2. 社會改革: 基督徒的關懷不只針對個人,也擴展到回應結構性與系統性的社會不公義問題。 3. 現代解放運動: 包括反奴隸、民權運動、女權運動等解放敘事,其核心概念實則源自於聖經中「出埃及」的解放敘事和耶穌的救贖工作。 4. 對社會階級的挑戰。耶穌強調在後的要在前,在前的要在後。祂以服事取代權力,且人人為上帝所愛,不再以身份、財富或地位來分高低。 5. 僕人領導: 耶穌自願道空自己、謙卑服事的典範,已成為一種普世價值,影響了官員(minister/部長)作為公僕的觀念。 6. 顛覆美的定義: 挑戰希臘美學中對外在美(symmetry)的追求,從而看到上帝在破碎中的美善工作。 7. 性別關係的顛覆: 挑戰父權結構,將女性的聲音和地位提升到平等的地位。 8. 普世價值與人權: 這些都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預設,是建立在「人是按著上帝形像所造」的基石之上。 Watkin在書中不斷強調對角化(Diagonalization): 這種思維方式幫助我們在面對極端對立時(如左右兩派的政治想像),不是採取中立立場,而是找到融合或超越兩極的「第三種可能性」。最後,我們強調在紛亂的社會對話中,基督教的核心倫理是愛。作者用「盟約知識論」(covenant epistemology)提醒我們:要真正認識和理解不同立場的人,必須先有愛和謙卑的姿態,打開我們的心,才能增進溝通與和平。 歡迎各位聽眾一同來思考,基督信仰如何幫助我們超越當代的文化戰爭與政治對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08:09
  • EP141 深夜書堂【馬克思更懂「罪」?為何罪論能促進共情與共善,聊《聖經批判理論》墮落篇】
    你有沒有覺得基督徒老愛講罪,聽久了又重又煩? 這一集,毛叔和Charlie繼續討論《聖經批判理論》(第四到第八章)。在這本書中,Watkin幫助我們換個角度理解,也許「罪」並不是讓人內疚的宗教用語,而是一個能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社會與文化的關鍵詞。 「罪」的核心是人追求自主性──以自己的理性、經驗或情感取代上帝的律法,想要成為判斷善惡的主宰。這種自主的衝動,正是人類歷史中各種破碎與衝突的根源。有趣的是,罪不只是「基督教」詞彙,那些看似反基督教的思想家──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其實都在談「罪」的現實。他們試圖用不同方式解釋人類的問題:尼采談懦弱與超人,馬克思談壓迫與革命,佛洛伊德談潛意識與慾望。這些理論雖拒絕神學語言,卻仍在處理人性墮落的議題,成為所謂的「原罪的偉大神學家」。 在神學與社會層面上,理解罪也有助於培養謙卑與共情。因為所有人都同樣受罪所困,我們在指出他人錯誤時也該意識到自己的有限。這樣的認知構成了共情與民主制度的根基。 節目後半段談到書中極具洞見的一點,「善與惡的不對稱性」:惡雖真實,但終究只是對善的扭曲。善是原創、是創造性的,是上帝的本質。所以即使世界看起來混亂,盼望仍然更深、更大。這提醒我們,在文化與藝術的表達中,不該陷入犬儒的黑暗或膚淺的樂觀,而要在真實的破碎中仍看見盼望。 這集節目邀請你放下對「罪」的防備,用新的角度思考:談罪,正是為了讓我們看見真實,並帶著盼望前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7:13
  • EP140 深夜書堂【終結 Cancel Culture?為何三一與創造論能夠促進多元對話,聊《聖經批判理論》】
    毛叔和 Charlie 這次要挑戰一本「磚頭厚度」級別的神學大部頭《聖經批判理論》(Biblical Critical Theory),這是是本非常重要幫助基督徒與當代思潮對話的書。作者 Christopher Watkin 不只懂神學,他還是法國思想專家,把聖經的敘事框架(創造、墮落、救贖、更新)拿來與古典神學、當代哲學思潮「硬碰硬」! 本集我們聚焦在 BCT 的前幾章:三一神論與創造論。重點有: 創造論的缺失:華人教會因基要主義背景,創造論的根基較弱,導致信仰可能變得「出世」或只著重於「靈魂得救」,與社會脫節。缺乏對創造的完整理解,會導致對「罪」的界定也變得淺薄或有偏差。同時,華人教會仍深受現代主義影響,傾向於討論科學與創進化論的對立,而非後現代關注的工作與人生的意義等危機 政治不必如此兩極化:如何從「三位一體」中學會不走極端的「對角線化」(diagionalization),同時擁抱「一」與「多」,解決社會上「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的難題? 社會的本質是暴力? 我們討論 Milbank 提出的「暴力的本體論」如何支配著政治攻防與網路上的 Cancel Culture。而聖經的「愛」的本體論,又能為我們的人際互動帶來什麼樣的釋放和改變。 跳脫小屁孩思維!一起來領會「充滿恩典的宇宙」(Gratuitous Universe),理解上帝創造世界的「豐盛」與「奢華」,充滿「不必要」且「超乎所求」(super-abundant)(例如豐富的色彩和多樣的蝴蝶),這挑戰了「缺乏的本體論」和資本主義的思維,因為上帝的創造是「奢華」(extravagant)的禮物挑戰資本主義那種「缺乏的本體論」,讓生活生命的價值不再只用錢來衡量! 跟著我們也能輕鬆掌握《聖經批判理論》的精華,將來也可以自己來啃大部頭!下集我們就要進入「墮落」的世界啦,敬請期待! ===================== 想要10/2美西六點參加我和Charlie對話的朋友,請點這個連結 (1)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9:02
  • EP139深夜書堂【雖然有焦慮感,但沒有關係!聊《存在的勇氣》】
    這一集,我和裴恩、明翰挑戰 Paul Tillich 的經典大作《存在的勇氣》。先提醒你,這本書真的不好讀!別被台灣版那隻溫馨小貓的封面騙了,它可不是療癒系的「心靈雞湯」,而是直擊你我最深層存在焦慮的硬派神學。 不過,難讀歸難讀,我們還是聊出不少亮點,整理三個重點給你: 1️⃣ 人就是焦慮的存在 Tillich 認為焦慮不是病理現象,而是存在的本質。否認或壓抑反而容易讓人更受困。即便是基督徒或傳道人,也不需要假裝聖人,把焦慮隱藏起來。 2️⃣ 三種存在性焦慮(吃藥消不掉的那種): 命運與死亡的焦慮:生命短暫、終有一死,存在終將被「非存在」吞沒。 罪疚與譴責的焦慮:意識到自己有限、不完美,無法滿足道德或宗教標準,因而陷入自責與恐懼。這在中世紀尤其明顯(想想馬丁路德)。 空虛與無意義的焦慮:宗教、傳統崩解後,現代人最常問的就是「活著為什麼?」缺乏信仰與價值支撐,導致厭世、躺平。這也是二戰後最普遍的焦慮。 3️⃣ 用新語言談信仰 在「上帝已死」的時代氛圍裡,Tillich 換了一套新的語言來談上帝。這提醒我們:今天教會若無法理解年輕世代的焦慮,只強調「安全」和「不可懷疑」,就很難與人真誠對話。 無論你正陷在中年危機,還是覺得傳統信仰無法安放你的迷惘,這一集我們都會誠實分享:如何在現實困境中重新理解「呼召」與信仰。你會發現,焦慮並不全是壞事。它反而可能是契機,帶你跨出新一步、找到新的意義。擺脫那些表面的安慰劑,跟我們一起,在生活的虛無與廢墟裡,用最誠實的態度,重新尋找勇氣與信仰的根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08:12
  • EP138深夜書堂【別再叫我「師母」,聖經裡也沒有?聊《師母角色是如何煉成的》】
    這一集,我(毛叔)和 Eltice、雨虹一起聊了新書《師母角色是如何煉成的》(Becoming the Pastor’s Wife)。這本書帶我們回顧歷史,拆解「師母」這個角色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原來,早期教會根本沒有「師母」這個頭銜,反而有許多女性公開參與事奉的空間。直到宗教改革以後,尤其在近現代美南浸信會保守派的推動下,「師母」逐漸被強化成一種制度化的角色:透過婚姻,女性才被允許服事,也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女性被按立的可能性。 因為我本身沒有太多「師母經驗」可以貢獻,所以這一集我主要擔任提問和製造歡樂氣氛的角色 😅。快來聽聽Eltice 和雨虹暢談,分享她們對「師母」的觀察與看法: · 「師母」這角色是怎麼跑出來的? · 彈琴、煮飯、帶小孩到定期醫美雷射…真的都是必備技能? · 為什麼女性在美國不能講道,去宣教卻可以? · 神學院的「師母養成班」到底在教什麼? · 為什麼師母要成為支持丈夫的「梯子」,而不是倒過來? · 或許少叫一聲「師母」,多看見她本來的樣子。 …… 聽友對於師母有何刻板印象或期待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00:10

More Arts podcasts

About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神學不只是知識,而是生活的藝術! 我們透過閱讀與對話,希望讓信仰更開闊、更有人味。從信仰的掙扎、情感與創傷、到複雜的政治與歷史,甚至大部頭的神學名著,「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是一個大家一起讀書、說人話的空間。 一個人鍛鍊很辛苦,但在這裡,我們彼此陪伴、一起用力讀書(閱讀真的越來越難了)、一起歡笑,思索與想像信仰的不同可能性。透過輕鬆的對話,聊神學與聖經、文化與生活,讓信仰不再封閉,而能真實有美感。 歡迎聽眾朋友寫信到[email protected]來 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對我們和來賓朋友就是最好的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Style-ish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3.11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5/2025 - 7:18:07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