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個月,這次我們聊的是剛結束的讀書會大家一起讀的《心靈的渴望》(The Soul of Desire: Discovering the Neuroscience of Longing, Beauty, and Community) 。在這本書中湯普森醫生(Curt Thompson, M.D.) 深入探討渴望、創造力與靈性塑造之間的關係,他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基督信仰,認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很深的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愛,然後也在這個世界創造美好。湯普森認為,透過在群體中真實訴說自己的故事、在創傷中彼此接納、理解彼此的渴望、一起創造美,我們就是在操練天堂的生活…….
我和雨虹拉了我的前同事和學妹柏佳一起來聊這集。顯然,柏佳深愛此書,對她來說大家一起閱讀此書是個典範轉移的體驗。來聽聽看她到底怎麼理解這本書,和對她的影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5:11
EP126 深夜書堂【餐桌上高麗菜背後的非法外勞!聊《流離或扎根?高山農業失聯移工的在地關係》】
可能許多人吃過好吃的台灣高山高麗菜,但不知道背後卻是像期貨般的賭注,而且在複雜利害關係之下,是一群「逃跑外勞」在山上辛勤工作的成果?
這次回台灣順道去了苗栗採訪老友李箴。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他終於完成了歷時六年的碩士論文,正是千里迢迢跑去高山研究這群「失聯移工」的生態。
李箴一開始是基於信仰的關懷而開始這個研究,但是過程中卻也屢屢遇上困難,甚至懷疑人生,他如何起心動念,然後找到這群人,又可以混入其中成為可以一起採茶、砍菜的工友,後來又如何與和自己研究者的身分和解……,真的是充滿血汗的研究,非常令人敬佩,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這個論文的下載在這邊:
李箴_流離或扎根?高山農業失聯移工的在地關係.pdf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次我和痘痘和Harry一起漫談一本非常有趣的學術書籍《異教徒:美國歷史中的宗教與種族》(Heathen: Religion and Race in American History),作者 Kathryn Gin Lum探討了「異教徒」(heathen)這個概念如何影響美國的種族觀念與宗教歷史,進而塑造了美國的文化和宣教運動。「異教徒」這個詞不僅指非基督徒,更將特定群體(如美洲原住民、華人移民、非洲人及其後裔,還有海外宣教對象)標籤為未開化、落後、野蠻、需要被基督教化的人。特別是對我們華人基督徒來說,這本書深入分析了美國十九世紀宣教運動和殖民主義密不可分的關係,揭示了在宣教敘事中存在的偏見,如何與種族優越感交織共存。
討論這本書對很強調宣教的華人教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因為這樣的反省好像會抑制宣教的熱情(所以也很少聽到?),但這也是不得不去面對的事實。身為受到宣教士影響的華人基督徒,該如何比較公允地去看待宣教士的貢獻和瑕疵呢?該如何平衡行動與反思呢?要怎麼看待自身的優勢呢?「優越感」一定是不好的嗎?有沒有可能讓「優勢」成為別人真正的祝福,而不是造成壓迫和傷害?
除了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提醒,痘痘特別提供了他在中東少數民族當中工作的具體經驗,給我們許多有趣的視角。
一起來聽聽,來想一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