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今天我們要聊一本討論度很高的書《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深入剖析了手機、社群媒體對於Z世代(也就是1995年後出生的孩子們)究竟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竟會被稱為「失控的焦慮世代」?(從美國的研究數據來看,2010年後,青少年重度憂鬱症比例暴增兩倍半! )
書中提到,女生在社群媒體上更容易因為「比美」而「自尊感降低」;男生更容易從真實的「冒險行為」中退縮,轉而在虛擬世界中尋求成就感……。當手機不斷「剝奪睡眠」、「注意力碎片化」,甚至讓孩子產生「社交障礙」,造成上癮時,到底對他們帶來什麼樣的挑戰?他們渴望什麼?信仰對他們又意味著什麼?
身為家長或牧者,可以如何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與「歸屬感」,為他們創造出「神聖性體驗」的空間?
歡迎大家收聽,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58:06
--------
58:06
EP133 深夜書堂【人類基因傾向極權?聖經只說耶穌是主,基督徒該擁護民主嗎?聊《制度基因》!】
歡迎收聽小老百姓健身房,這次我們挑戰一本超厚、超硬核的《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雖然書看起來很嚴肅,但還好我們聊得挺歡樂的!這本書的核心問題在於:為什麼極權主義制度在特定地方能深根發芽,但在其他地方卻只是曇花一現?
到底什麼是「制度基因」,作者指的正是能自我複製、與人們基本利益相關,並反覆出現在歷史中的制度基本要素。作者是經濟學背景,也因此不只討論意識形態的歷史變遷,而指出控制財產權在極權國家中的重要性:透過暴力統治,將人民的財產權收歸國有,因為擁有財產賦予人民自主權和反抗統治的本錢。因此,剝奪產權成為極權得以持續自我複製的重要原因。
我們卻花了更多時間討論「民主在聖經上沒有說」這個問題,並抽絲剝繭:基督信仰如何與民主精神連結?它又如何催生了西方現代民主的「制度基因」?相較之下,東正教與儒教等文化背景,又如何孕育了極權統治的土壤?我們也會探討民主社會所需的公民素養和美德,而教會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民主」的榜樣?
節目輕鬆又燒腦,趕快來收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05:47
--------
1:05:47
EP132 深夜書堂【撕下文化濾鏡,聽見聖經中的女性聲音,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
這次雨虹和出版社編輯靜言和讀者Temple,聊一本最近由恩道出版的《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為什麼要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 聖經學者Michael Bird對此書的推薦很直白:所謂「聖經兩性觀」(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並不真正「合乎聖經」……是二戰後富裕的郊區白人中產階級文化人為構建的觀念,背後是消費主義和父權制的怪異結合…….。作者艾梅‧伯德批判的兩性觀是約翰派博和古德恩編輯的Recovering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恢復聖經兩性觀》所定義的「合乎聖經的男性/女性角色」,男性被定義為女性的領導者,而女性被定義為肯定男性領導的順服者。
作者提出當「聖經兩性觀」過於簡化和僵化,造成的結果之一是聖經中的女性聲音被包裝和銷售成針對女性的教導,而忽略了這些在聖經中的女性聲音是上帝給男女的教導。上帝的心意是兩性彼此學習,一同彰顯神的形象,而不是男性只向男性學習。
聊這本書並非要挑起性別對立,而是要幫助教會看見,聖經從來不是一本以男性為中心的書。當我們受限於文化框架,用刻板印象來定義「合乎聖經的男性/女性」時,不僅限制了女性,也讓男性錯失學習和展現不同特質的機會。
作者邀請我們看到女性在信仰傳承和教會服事中的角色,為兩性提供一個平等、開放的學習和貢獻空間,讓所有信徒都能實現上帝的呼召。一起來收聽!
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重拾教會使命(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1:06:30
--------
1:06:30
EP131深夜書堂【玩樂也很屬靈?還我信仰的輕盈和自由!聊《遊戲的神》】
終於有機會可以跟 Charlie 聊書,這本《遊戲的神》(The God Who Plays)顯然也挺適合他來分享。Charlie,王唯權,目前美國南加州牧會,他是個挺懂得享受「玩樂」的牧師,光從他分享的經驗就可見一斑,他會和孩子在家庭崇拜時一起打遊戲和玩桌遊;他也一直有個突破傳統的夢想,希望能探索教會與藝廊結合的可能性,甚至今年夏天就要開始付諸實踐…!
為什麼 Charlie 這麼突破框架呢?這當然跟他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神學想像有關。他坦承自己從小就喜歡做或探索一般人不會去做的事情,甚至有點反骨,曾玩樂團、學藝術、畫畫,也愛玩遊戲。這種從小就喜歡想像、發揮創意的性格,在他牧養教會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果效,讓他能想像教會或信徒「有可能成為什麼樣」(what could be?)。而他讀了這本《遊戲的神》後,更是覺得書中的理念跟他的牧養原則不謀而合。
作者艾格恩(Brian Edgar)是位系統神學家,挑戰了「上帝是一位很無聊、嚴肅、沉悶的神」的觀念。書中提出,「遊戲」或「玩樂」這種playful的態度,其實是恰如其分地回應生命嚴肅的方式。只有在上帝恩典的籠罩之下,我們才能夠自由地進行遊戲,不用過於在意結果,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終末的結局了。這種基於恩典的自由,讓我們不至於像奴僕一樣戰戰兢兢,而能像兒女般在上帝面前自由遊玩。當然他不是鼓吹放縱,也不是回到律法主義,而是在嚴肅與輕浮之間找到第三條路──「適當的輕盈感」,讓我們在工作當中有樂趣,在遊戲當中有學習;在嚴肅中有娛樂,在娛樂中有嚴肅。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於教會過於嚴肅沈悶有所抱怨,聽完這集你應該會找到一些自由和釋放。書中談到的上帝恩典,以及 Charlie 分享的他如何在牧養和生活中實踐這種「playfulness」(例如在他有容錯空間的教會事工探索中),都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與上帝、與信仰的關係,讓我們知道,在基督裡我們不需要懼怕,可以有空間去嘗試、去犯錯,因為最終的結局是穩妥的。
趕快來聽我們聊,看看《遊戲的神》這本書,如何能為你的信仰帶來新的視野和樂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