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Leisure异见房间

异见房间

异见房间小助手
异见房间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33
  • 030|从《花漾》到《你行》:东亚人不赢行不行?
    ⛸️暑期档有两部电影都关于赢:《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和《你行!你上!》。《花漾》里,江宁深陷输赢叙事,她被剥夺了失败的权力,只能在“必赢”脚本里存活。为了比赛,要赢;为了母亲的爱,要赢;为了保全自我,要赢。赢只能作为结果,而非意义,一旦输了,是自我价值和意志的彻底崩坏,一旦输了,就是毁灭。《你行!你上》更是展现了姜文式的赢学叙事。电影结尾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台词:“最成功的钢琴家都是五十岁以后才豋台表演,你的痛苦和焦虑现在才刚刚开始”。如果一个人的宿命就是取得胜利,那么ta该如何面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本期节目,我们围绕着两部电影,聊一聊竞争,输赢,东亚的赢学叙事,被遮蔽的竞争的创伤和苦痛。我们也想从两部电影的结尾延伸:人脱离竞争关系,能看到什么风景?/ 本期主播 /:张苹/林猫/ 后期/:林昀 张苹 徐飞飞/ 出品 /:TITSUP/ 小助手 /:Aroom2024/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superichX🎹Shownotes:一、《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和《你行!你上!》整体分析01:08《花漾》和《你行》:向内厮杀VS向外扩张,挖掘主体VS去主体性与符号化06:40映后对谈,张子枫的回答是对优绩主义的再一次有力回击13:27 超脱优绩叙事后,电影没有落入旷野叙事的新标答。想赢的女性仍有野心,但也有了不赢的权利17:35姜文的赢学:从头赢到底,赢麻了,“这辈子从来没有在2.5小时内听过这么多声爸!”22:17《你行》中爆裂的视听语言,符合朗朗大起大伏、极具戏剧性的演奏方式,朗父培养朗朗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机械的赢二、两部电影中的五种竞争关系25:40江宁与对手间的竞争,透视的是江宁自己的心魔。29:04钟灵是江宁的修复性幻象。江宁紧绷、不能失败;钟灵轻松、自主,游离在东亚高压叙事外37:24江宁与王霜:连接母女的不是恨,而是共生。温暖日常和尖锐期待并存,让故事更加广阔。42:10“恨我战胜我,恨我战胜他”总结了现实中朗父的教育理念:激发郎朗的求胜欲,制造竞争机器45:42现实中的郎父:相信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高点”,曾要求郎朗在冰上为花滑运动员演奏,将竞技体育的残酷移植到钢琴教育中三、赢学叙事遮蔽的伤痛50:46 花滑女孩需压抑发育、推迟月经、控制体重精确到克。有女孩被罚关进垃圾桶,“因为垃圾只配待在垃圾桶里”57:40 郎朗在自传中记录父亲的情感暴力:跳楼、自毁、逼迫吃药,“我恨你,我恨钢琴”63:41 朗父有意训练郎朗“随时随地进入兴奋”的能力,兴奋对于郎朗不单纯是一种精神力量,而是内化在生理习惯里的应激反射四、脱离竞争才能看到的风景69:02 汤浅政明《乒乓》中的输赢:当攀爬的人不再害怕坠落,便像蝴蝶一样学会了飞翔74:38 东亚女孩不必松弛,也可以有自己的赢学叙事:一边痛苦一边快乐,抱有野心,也接受不赢的可能/参考资料//文章/《傅聪:故园无此声》人物 李斐然《郎朗、郎国任:自由之路》季艺《花滑「套娃」:绝望的、愤怒的、不知所措的女孩们》人物 王媛/书/《汤浅政明:灵感迸发的每一天》/影视/《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你行!你上!》《乒乓》汤浅政明《犬王》汤浅政明《成为齐柏林飞艇》/音乐/片头曲:《女孩,女孩!》姚晓棠 /张郁梓插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协奏曲》片尾曲:《Midnight Flight 》浜田省吾
    --------  
    1:19:35
  • 029|国产青春片消亡史
    🍎华语青春片怎么消失了?2025年夏天,我们发现青春片几乎没有市场了。越来越少的电影创作者想做青春片,越来越少的观众想看青春片。对于90后来说,我们的青春片是从2011年爆火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的。2013年,《致青春》上映,以6000万成本博得超7亿票房,也引爆国产青春片的投拍热潮。2013年到2015年,《小时代》上映,“奢华都市青春片”再度引起华语青春类型片的狂欢。但票房节节攀升背后,青春片的口碑却逐年下降。千人一面情节粗劣的青春片开始被更多观众诟病。2017年,青春片虽然还在上映,但票房已没有过亿的余力。2024年,改编自饶雪漫著名青春小说的《沙漏》仅收获3000万票房。我们见证了国产青春片的消亡。青春片绝不止关乎校园。它是一面镜子,社会氛围、价值转向都会作用在青春叙事上。一部好的青春片能让我们感触社会和时代。华语电影青春片消失的背后,是青春叙事共同文本的消亡。我们这期节目请来了两位嘉宾——友嘤:读电影8年,是我们认识的最爱看、最了解青春小说,也在创作青春小说的写作者。小吓:很擅长青年文化和电影评论的写作者,播客「下马威TunedUpHigh」的主播,她今年刚研究生毕业,正青春。我们会一起聊聊这些问题:80年代至今,华语青春片是如何发展直至消逝的?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看青春片了?青春电影背后的青春叙事为什么没人相信了?/ 本期主播 /:张苹/徐飞飞/嘉宾/:友嘤/小吓/ 后期/:林猫 徐飞飞/ 出品 /:TITSUP/ 小助手 /:Aroom2024/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superichX🚁Shownotes:00:43 一、什么是青春片?1、青春片永恒的主题:一个青少年会成长为什么样的大人。2、“青春”本身就是被创造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一批美国学者创造“青春期”的概念,用于解释60年代的全球革命浪潮。3、8090后的青春与青春大电影同构?《致青春》、《小时代》、八月长安、夏茗悠,曾是主播们青春叙事的共享文本。4、虐恋、时尚、轰轰烈烈的爱情……青春片如何形塑我们的青春叙事,塑造我们的未来想象?24:39 二、国产青春片发展经历的四个关键阶段24:50(一)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前)1、以《青春之歌》《庐山恋》等为代表,青春叙事被嵌入集体主义叙事中,个人情感服从于宏观意识形态,尚未形成独立类型。25:32(二)艺术化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初)1、第六代导演将青春题材个人化、边缘化,聚焦城乡差异、阶级矛盾等社会议题。2、这时期的青春片导演们借重写青春进行价值表达:记录在华语世界,年轻人被剥夺、被压制的成长经历。3、《小武》:经济改革的狂飙时代如何作用于一个年轻人的青春?主角没有透露年龄,却传递出当时青年的共同状态:边缘、迷茫、集体性失语。38:15(三)商业化爆发期/早期红利期(2010-2016年)1、商业类型片化的青春片低成本、高回报,成为市场宠儿,系列青春片泛滥成灾。2、初恋的结婚请柬、校园的林荫小道、堕胎与车祸……青春片同质的场景构建了系列符号。是缺乏作者性表达的悬浮,还是对集体创伤的和解?3、《小时代》抓住消费主义、物欲膨胀的生活方式,在残酷青春外开启新的青春叙事。67:06(四)类型深化期(2017年至今)1、青春片早期红利期过后,八月长安来了。2、八月长安告别猎奇、残酷的青春叙事,贴近真实,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理想化的普通人。3、“普通女孩史诗”结尾落在高考,我们爱八月长安,是因为爱她笔下“未被破坏的蓝图”。4、《狗十三》《过春天》,让我们第一次在荧幕看见“与我有关”的故事。96:39 三、为什么青春片消失了?1、电影工业萎靡、泡沫期消退后,低成本高回报的流水线产品同步式微。2、大众文化的反浪漫主义中,更有现实感的年轻人,无法再相信怀旧的青春电影。vlog、短视频的出现,也让电影丧失了怀旧情绪的垄断权。3、青春期概念的消解:延长或过早结束的青春中,我们还有青春时代吗?4、年轻人共同文本的消失:我们栖息在分裂的、自己相信的一个个小叙事里,小团体林立,共鸣也更加难得。5、Z世代相信的青春叙事是什么?矛盾、不确定、流动,在逃避与面对现实之间,幻想还在,梦想依然值得一试。🟥参考资料:/文章/《中国的“弱势”一代》青年志《去他的秩序感!2025年轻人「脱轨行为」大赏丨5·4特辑》后浪研究所《当代年轻人,已经成为“无社交一代”了?》三联生活周刊/书籍/《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研究1978-2018》杨林玉《隐秘的角落》劳拉·贝茨《〇〇年代的想象力》宇野常宽《你好,旧时光》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八月长安/影视/《青春之歌》《庐山恋》《小武》《阳光灿烂的日子》《戏梦巴黎》《十七岁的单车》《本命年》《初恋这件小事》《致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谁的青春不迷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中国合伙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巨人传》《狗十三》《过春天》《少年的你》《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音乐/片头曲:《匆匆那年》插曲:《那些年》《氧气》《时间煮雨》《耿耿于怀》《噢!乖!》片尾曲:《くそくらえ節》
    --------  
    2:00:56
  • 028|《酱园弄》:他们要很多,她们只想活
    🍎上周,以民国真实案件为蓝本的时代群像电影《酱园弄》上映了。故事的原型是1945年3月发生在上海的“詹周氏杀夫案”。电影片头说这是末世众生相,导演关注的是历史关口下个体的命运抉择。大时代的乱世,男人想要的各有不同,为了权力,为了尊严,为了钱,为了性。他们都是赌桌上的人,无论要什么,他们都要赢。而女人,只想要活下去。《酱园弄·悬案》的英文片名为《She’s Got No Name》。片名的一层含义是詹周氏没有自己的名字,也不被允许有自己的名字。詹是丈夫,周是父亲,无论是在杀夫的故事中还是社会上,她的存在就像名字一样被轻视,被取消,被概括。第二层含义则是她不是“一个”人。她所代表的女性处境不是个案式的猎奇故事,而是当时当地女性的集体叙事。纠结一部电影的好坏不是我们的首选。今天我们会从大块头、薛至武、西林、王许梅、詹周氏等多个人物分析展开:末世关口下,在他们的种种决策和行为背后,他们到底要什么?他们如何取舍和博弈?/ 本期主播 /:张苹/徐飞飞/林猫/ 后期/:徐飞飞/ 出品 /:TITSUP/ 小助手 /:Aroom2024/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superichX🚁Shownotes:03:06 整体视听语言1、酱园弄的视觉语言是一个巨大的框,暗示一种封闭的社会结构和暴力系统。2、俯拍镜头具有凝视意味。詹周氏是一个被凝视、被八卦、被讲述和消遣的客体。凝视也和真相联系在一起,观众成为有权力的“看客”。3、泼血、拍尘土、如履薄冰,陈可辛拍电影怎么这么“满”?4、大提琴的发声原理来自震动和摩擦,用大提琴配乐,摩擦产生的余波和失真对应了电影主题:真相是什么?一个女人杀了丈夫就是全部吗?14:25 詹云影“大块头”1、“大块头”要确保自己不被动摇的上位者地位,他不容许被挑战。2、留声机、老物件、西装,“大块头”要的是体面。被当掉的皮鞋,象征着体面的消逝。17:31 薛至武1、薛至武要的是权力,他要的是“不管谁来上海,都要我帮他管上海”。2、薛至武与“大块头”重合的脸:从未消失的“他”和大他者。23:58 西林1、奸夫淫妇合谋谋杀亲夫?证据不足草菅人命?戏院里的惊悚奇案?西林的人物原型是民国作家苏青。她要的是推翻已有叙事,夺回女性叙事权。2、西林的叙事有破坏性和让当权者恐惧的力量。在规则中游走进退,是无奈的自我保全,而不是享受吹捧的沾沾自喜。3、西林是为了博取“流量”、追名逐利吗?更可能的是一个女作家要通过影响力和市场做事。36:06 王许梅1、王许梅要的是活着。她委身男人做交易,看透了规则,利用了规则,但还是被规则碾碎了。2、女监室:最黑暗、最没有自由的地方,也有情义吗?45:54 詹周氏1、时代的变迁发生时,詹周氏的生活和命运都在发生改变,她从来没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主。2、《杀夫》里的詹周氏几乎没有主体性,是一直被动受辱的人物形象。3、王许梅给了詹周氏希望,西林给了詹周氏语言,这些都促进了詹周氏自我认同。4、男导演虐女镜头太多?詹周氏和薛至武的三次对峙:不具备受虐者视角的观赏性,没有取悦潜在的施暴者,反而在挑衅施虐者。5、詹周氏似鬼而非人,女鬼有令人恐惧的力量,“被盘剥榨取的女人,以其沉沉死感命中了民国乃至东亚社会恐惧的潜意识。”🟥参考资料:/文章/《为杀夫者辩》,苏青《我与詹周氏》,苏青《娜拉走后怎样》,鲁迅《“虐女镜头”为何让观众不满》,青年志Youthology/书籍/《鞋带》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生活与命运》 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翻案》蒋锋/影视/《酱园弄》《昨日青春》《犬王》《还有明天》《杀夫》《外面》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音乐/片头:纯音乐《活下去》片尾:《昨夜的枪声》王忆灵
    --------  
    1:14:26
  • 027|地下培训班里的女性围猎
    🍎上周,一篇热点文章揭露了一个产后疗愈机构。这个培训机构主要面向妈妈们,课程以“自我成长”“成为强者”为口号,要求女性说脏话和“性观念突破”。有学员被要求将自体性行为过程用文字向“师父”汇报,还有学员被引导与“师父”发生性关系。该培训机构用现代性和进步性话语对课程进行包装,恰好切中了“高学历已婚宝妈”——这一兼具做题家基因、有向上的渴望、婚后被客体化、背负妻职母职、中年性压抑的复合困境群体的需求。该机构应运而生,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女性意识“退步”了,而是女性意识进步了,它不可能发生在20年前,只可能发生在现在。培训机构宣扬女性解放,让新手妈妈们先解放语言、再解放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另一种悲哀的转向:当女性的困境、压抑、渴望,终于被看到的时候,却也是被收割的时候。女性拒绝了“好母亲好妻子”的语言,又被塞进另一种仍由男性为主体建构的脏话和性的语言;追求性解放的女性,又陷入另一种对女性身体控制和客体化的骗局;被冠以禁忌的女性愤怒,本是帮助我们逃离和抗争的武器,被利用为伤害人和自伤的工具;当女性拒绝做一个“好女人”,不再安分守己,却又在错误的抗争中再度失去自我。刚刚逃离的女性,怎么又回了原点?这一期我们邀请到这篇文章的作者郑巧艺和我们聊聊。/ 本期主播 /:张苹/林猫/ 嘉宾 /:郑巧艺/ 后期/:徐飞飞/ 出品 /:TITSUP/ 小助手 /:Aroom2024/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superichX🚁Shownotes:05:06 “脱敏”“突破”,引导发生性关系,课程上线五小时销售额超300万!14:15 训练营如何操控高学历中产女性?从“师母”的24小时关怀开始21:13 “逆天改命”“原力觉醒”:四处挪用拼凑出的语言系统,让人不明觉厉26:00 教女性学辱女脏话,是最隐秘的利用31:20 从脏话到性:训练营利用禁忌之地的空白,“截胡”了半觉醒女性37:00 仅有丈夫视角的质疑:清醒理智的自己,和无可救药的妻子?38:50 狩猎身份危机群体:宝妈训练营前身,是针对迷茫年轻人的架子鼓基地44:30 妻子的生活,丈夫们“无可奉告”:回避与沉默中被隐去的逃离原点57:16 抑郁、压抑、焦虑,训练营“看见”和回应了每一种困境66:09 《激情的陷阱》:怀抱逃离的渴望和自我实现的激情,走向另一种陷阱70:30 她们对训练营的需求,和对女性主义的需求同源:但真正的共同体中,不该有“神”🟥参考资料:/文章/《产后妈妈的缺觉困境 》财新mini+《“生孩子后只能干保姆?”“妈妈岗”的理想与现实》南方周末《心理所研究发现抑郁症状在普通人群中也存在性别差异》,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电影/《周处除三害》《出走的决心》《伦敦生活》/书籍/《语言恶女》[美]阿曼达·蒙特尔《乐园之丘》 [荷]米尼克·希珀《激情的陷阱》[美]埃琳·A.契克 (Erin A. Cech)/音乐/片头:《LABOUR (the cacophony)》Paris Paloma插曲:《Savage Daughter 》Ekaterina Shelehova片尾:《别忘了你自己》郑宜农
    --------  
    1:14:40
  • 六一特辑丨小女孩花花和她想要的世界
    🍎本期节目是我们的六一儿童节特辑!这期节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访谈7岁半的小女孩花花。我们会问花花一些问题,关于她自己,她的一天,她如何理解爱与工作。我们也想问问自己:我们的世界和小女孩梦想的世界还有多远的距离?第二部分,我们想聊聊童年的一些现实。5月19日深夜,9岁围棋棋手朱某鑫在长期遭父亲殴打后,于杭州坠楼身亡。学校里,课间十分钟的消失。社会上,谴责“熊孩子”成为某种主流。从家庭中的恐惧教育向外延伸,我们看到无处不在的“厌童”。我们也试图厘清厌童背后的土壤。厌童和恐弱、托育产业,以及工作“996”有什么关系?厌童背后的社会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个孩子开展道德审判,甚至索要道德赔偿?我们倾听一个小女孩的心声,也为一个男孩的逝去心痛。我们最终想问的,是如何在厌童的世界爱童?/ 本期主播 /:张苹/徐飞飞/罗方丹/ 嘉宾 /:花花/ 后期/:张苹 徐飞飞 林昀/ 出品 /:TITSUP/ 小助手 /:Aroom2024/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superichX🚁Shownotes:第一部分 7岁半女孩花花的快问快答02:05 花花出场第一句话:你能别用小孩儿的声音跟我说话吗?03:31 花花的疑问:为什么音乐课不能学数学?04:15 花花的一天,从“瞎琢磨”开始07:30 花花的校园生存技巧:上厕所时,我走得特别特别慢!09:50 花花一天中最漫长的时间:放学后看电视等妈妈,既不想她回来,又期待她回来17:20 花花对“相爱”的理解:俩人什么时候都在一起,但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别21:23 花花想做的工作:唱歌排第三,手工排第二,第一是……23:17 主播被问倒!你说喜欢的事可以做工作…那一个人喜欢被按摩呢?27:38 世界上有妖怪吗?花花:过去有,但现在被拉去博物馆了28:45 “我不要难,我就想沉浸在儿童的世界”第二部分 在厌童的世界里爱童29:40 社会的厌童:从高铁到商场,社会正在从“儿童友好”变成“儿童隔离”?39:01 校园里的厌童: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与“久坐的一代”48:19 “取悦型”VS“逆反型”儿童:我们心中都有“想要服从社会”的渴望?53:08 围棋少年朱某鑫之死背后的厌童67:31 工作996造就厌童?“弱者”非人化的背面,是对“强者”的过度压榨72:11 受害者身份竞逐:过度的敏感异化成了排他性的权力74:00 如何爱童?社会层面可践行的三点建议77:30 社会不只厌童,还有点厌人?爱童的社会里,有更好的未来🟥参考资料:/文章/《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厌童”了》,凤凰weekly《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财新《一个北京「差生」,和他还没丢光的超能力》,人物《9岁围棋少年疑遭父亲家暴跳楼身亡,围棋协会回应》,观察者网《9岁围棋少年之死,至亲,至毒》,南风窗《一个“天才”男孩决定去死》,孤独大脑《厌童症:烦人的小孩,可怕的大人》,简单心理《“厌童”背后,“恐弱”的社会情绪在蔓延》,青年志Youthology《年轻人不想生育:我们已经进入“厌童社会”?》,社会学苑《不准打小孩:童年逆境经历视角下的生育友好社会 》,澎湃思想市场/书籍/《敏感与自我》斯文娅·弗拉斯珀勒《无条件养育》艾尔菲·科恩《未来的学校》泰德.丁特史密斯/影视/《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东四十条》《天空的另一面》/音乐/片头曲:《小茉莉》包美圣插曲:《阳光男孩 阳光女孩》家有儿女主题曲片尾曲:《儿歌》张悬
    --------  
    1:24:14

More Leisure podcasts

About 异见房间

欢迎大家来到「异见房间」!这是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播客。 「异见」来源于女大法官金斯伯格的传记《异见时刻》,「房间」则代表大叙事里我们栖息的小场所。风暴中心,我们保持在场,反思惯常;观念之外,我们从小的自我出发,身体力行地生活。这是一间房间,是我们的发声场,也是想象与可能性的庇护所。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异见房间, REX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1.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7/27/2025 - 9:53:49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