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Leisure刍英咀华

刍英咀华

sheshares
刍英咀华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36
  • EP36-批量购买真的能省钱吗?|仓储式会员店的前世今生
    【时间轴】 00:00 — 开场与栏目介绍· 本期主题引入:Costco 与“批量购买是否真的省钱”。 00:21 — 《纽约客》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 Molly Fischer 的文章 Can the Golden Age of Costco Last? 00:44 — Costco 的文化意义:美国人的家庭仪式感 02:19 — 会员制仓储超市的核心商业模式 03:29 — “批量购买省钱”理念的历史追溯· Sol Price 如何开创仓储会员店业态。· Fedco → FedMart → Price Club → Costco 的产业演化。 08:20 — Costco 的诞生与扩张· Jim Sinegal 与 Jeffrey Brotman 创办首家 Costco。 09:19 — 回到核心问题:批量购买真的省钱吗? 10:51 — 批量购买的隐性成本 12:56 — 会员费与成本核算的真正关键 15:30 — 《纽约客》文章的深层观点 17:03 — 下期预告 【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The New Yorker(纽约客):美国著名文化杂志,以深度报道、文学随笔和艺术评论著称。 Molly Fischer(茉莉·费雪):《纽约客》特约作者,长期撰写零售文化、女性与职场主题文章。 Costco(开市客):美国仓储式会员制超市,以大包装、低毛利和高效运营闻名。 Sam’s Club(山姆会员店):沃尔玛集团旗下仓储会员超市,比Costco更早进入中国市场。 Walmart(沃尔玛):美国零售巨头,全球最大的零售集团之一。 Membership System(会员制):顾客需缴纳年费获得购物资格的商业模式。 Warehouse Club(仓储俱乐部):一种以批量销售、低价和简化陈列为特征的零售业态。 Buy in bulk(批量购买):以大批量购买商品以获取更低单价的消费方式。 In bulk(大包装/批量):副词短语,意为“以大数量形式”,通常价格更低。 Storehouse Club(仓储式批发俱乐部):20世纪中期美国零售创新模式,会员以批发价购物。 Sol Price(索尔·普莱斯):FedMart和Price Club创始人,被誉为仓储会员店业态的开创者。 Fedco(联邦雇员合作社):1948年成立于洛杉矶的会员制商店,只对政府雇员开放。 Federal Employees’ Cooperative(联邦雇员合作社全称):Fedco的全称,采用非营利模式。 Fair Trade Laws(公平贸易法):美国早期制造商统一定价法,限制零售商自由定价。 FedMart(费德玛特):1954年索尔·普莱斯创立的第一家仓储会员制商店,Costco的前身。 Mission Valley(使命谷):美国加州圣迭戈的工业区,FedMart首店选址地。 Intelligent Loss of Sales(聪明地放弃部分销售):普莱斯提出的经营策略,只销售高流转品类以提高效率。 Price Club(普莱斯俱乐部):1976年由索尔·普莱斯创立的仓储会员店,后与Costco合并。 Jim Sinegal(吉姆·西尼加尔):Costco联合创始人之一,曾是Price Club高管。 Jeffrey Brotman(杰弗里·布罗特曼):Costco联合创始人,与西尼加尔共同开设首家门店。 Wholesale Club(批发会员店):Costco等仓储超市的业态类别。 LendingTree(贷款树金融机构):美国金融数据平台,发布关于消费者支出的研究。 Membership Fee(会员费):会员制商店的年费收入来源,Costco利润核心之一。 Impulse Buying(冲动购买):消费者在非计划情况下因心理刺激而购买的行为。 Golden Age of Costco(Costco的黄金时代):《纽约客》文章标题所指的公司巅峰时期。【Find us】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  
    17:13
  • EP35-文化评论已死?这些批评家那么敢写|你还爱看文化评论吗?
    【时间轴】00:00–00:22|节目介绍 主题引入:文化评论在数字时代的衰落00:22–01:10|文化评论的定义 Cultural criticism 的概念与功能。01:10–04:30|早期文化批评的萌芽:Jonathan Swift04:30–06:15|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批评:Matthew Arnol(马修·阿诺德)06:15–08:00|文化民主化:Raymond Williams08:00–11:40|理论深化:Gramsci, Foucault, Althusser12:00–16:10|20世纪的评论实践:Lester Bangs16:10–18:45|当代影评人:Angelica Jade Bastié18:45–23:10|文学批评人:Andrea Long Chu 23:10–26:50|文化与种族的批评者:R. Mitchell Jackson 26:50–29:25|跨界文化评论的学者型代表:Joe Livingstone29:25–34:10|当代文化评论的危机与变革34:10–35:29|结语与预告下一期【专有名词与专业术语(Proper Nouns & Key Terms)】 Cultural Criticism(文化批评):一种分析与解读文化现象的实践,关注文学、艺术、电影及社会价值观与权力关系。 Jonathan Swift(乔纳森·斯威夫特):18世纪英国讽刺作家,被视为早期文化批评的先驱。 Pamphlet(小册子):篇幅短小、价格低廉的出版物,常用于政治或社会讽刺。 A Modest Proposal(《温和的建议》, 1729):斯威夫特的讽刺小册子,用吃婴儿的荒诞建议揭露社会冷漠。 Juvenalian Satire(尤维纳利斯式讽刺):源自罗马诗人 Juvenal,风格尖锐、愤怒,用于揭露社会不公与伪善。 The Battle of the Books(《书的战争》, 1704):斯威夫特讽刺“古今之争”的寓言性作品。 A Tale of a Tub(《一只木桶的故事》, 1704):批评宗教虚伪与伪知识分子的讽刺作。 Matthew Arnold(马修·阿诺德):19世纪英国诗人与评论家,提出文化应引导社会向“甜美与光明”。 Culture and Anarchy(《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1869):阿诺德代表作,强调文化是社会秩序与精神完善的力量。 “The best that has been thought and said.”(“认识世界上所能想到和说出的最好的一切”):阿诺德提出的文化口号。 Canon(正典):公认的经典作品体系,用以代表“最高文化价值”。 Raymond Williams(雷蒙德·威廉姆斯):英国学者,“文化研究”运动奠基人。 Culture is Ordinary(《文化是平凡的》, 1958):提出文化既存在于艺术,也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与社会》, 1958)、The Long Revolution(《漫长的革命》, 1961):威廉姆斯重要著作。 Antonio Gramsci(安东尼奥·葛兰西):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出“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 Cultural Hegemony(文化霸权):统治阶级通过文化与意识形态塑造社会共识以维持统治。 Organic Intellectuals(有机知识分子):由被压迫阶级培养、代表他们发声的知识分子。 Michel Foucault(米歇尔·福柯):法国思想家,研究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Louis Althusser(路易·阿尔都塞):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20世纪哲学思潮,质疑真理、理性与权力的固定结构。 Discipline and Punish(《规训与惩罚》, 1975):探讨规训机制与权力对个体身体的塑造。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疯癫与文明》, 1961):分析理性时代如何定义“疯狂”。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提出的概念,指学校、媒体、宗教等塑造公民思想的机构。 Lester Bangs(莱斯特·班格斯):美国摇滚乐评论家,以狂放、真诚和个人化风格著称。 Creem Magazine 音乐杂志、Rolling Stone(《滚石》杂志):20世纪重要音乐媒体。 Van Morrison – Astral Weeks(范·莫里森, 1968) MC5(Motor City Five):底特律摇滚乐队,政治激进、声音粗犷。 Jann Wenner(简·温纳):Rolling Stone创始人,曾解雇Bangs。 Angelica Jade Bastién(安杰丽卡·杰德·巴斯蒂安):当代影评人,以关注种族与性别议题闻名。 Vulture(《秃鹰》):《纽约杂志》的娱乐与评论栏目。 Them(《他们》, Amazon Prime, 2021):被她批评为“屈辱色情”的剧集。 Andrea Long Chu(安德里亚·朗·朱):当代文学与文化评论家,2023年获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 for Criticism(普利策评论奖):美国新闻与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Rachel Cusk(雷切尔·卡斯克):英国小说家,以母职主题著称。 Parade《游行》 Viciousness / Cruelty(恶毒 / 冷酷):Chu区分批评文风的两种攻击性。 Lauren Michele Jackson(劳伦·米歇尔·杰克逊):文化与种族评论家,芝加哥大学博士。 White Negroes(《白色黑人》, 2019):探讨白人文化挪用黑人文化的随笔集。 Cultural Appropriation(文化挪用):主流群体对少数族群文化元素的借用与剥削。 Blaccent(黑人口音):模仿黑人英语的语调与用语风格。 Hot Take(热点快评):互联网流行语,指缺乏思考、哗众取宠的即时评论。 Jo Livingstone(乔·利文斯通):英国出生的文化评论家,前《新共和》撰稿人。 The New Republic(《新共和》杂志):美国老牌政治与文化杂志。 A Star Is Born(《一个明星的诞生》, 2018):利文斯通影评中讽刺“平庸”的电影。 Letterboxd:社交影评平台,让大众参与影评写作。 Substack:独立写作者平台,通过订阅制支持批评人。 The Guardian(《卫报》):英国媒体,刊载“Is Cultural Criticism Dead?”相关专题。 Vanity Fair(《名利场》):美国杂志,2025年裁撤影评岗位。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调整文化部门结构,弱化传统评论岗位。 Roger Ebert & Gene Siskel:美国著名影评人,《芝加哥论坛报》评论传统的象征。💬 英文原句摘录(Quotes & Attributions) Lester Bangs:The fall of 1968 was such a terrible time: I was a physical and mental wreck, nerves shredded and ghosts and spiders looming and squatting across the mind. My social contacts had dwindled almost to none; the presence of other people made me nervous and paranoid … [Astral Weeks] assumed at the time the quality of a beacon, a light on the far shores of the murk; what’s more, it was proof that there was something left to express artistically besides nihilism and destruction. Andrea Long Chu:“Viciousness is the attack dog who has not eaten in three days; cruelty is the person calmly holding the leash.” “What Cusk really means is that women must make art about being mothers. If they refuse to do this, they are effectively neutering themselves, disavowing their ‘female biological destiny’ in the doomed pursuit of ‘male freedom.’ The latter appears to be identical with regular freedom in every way except that, when exposed in a woman, it is proof of a grotesque and self-defeating identification with men. One cannot, I think, have a high opinion of women if one is to believe this. It is like defining the air as male and bravely refusing to breathe.” Angelica Jade Bastién:“It isn’t just morally bankrupt. It isn’t just grating in its empty platitudes and kiddie-pool-deep proclamations.” “I am comfortable calling it one of the most anti-Black pieces of pop culture I’ve seen in the last few years.” Lauren Michele Jackson:Nonblack people who adopt a blaccent — the cadence, tone, and slang associated with Black speech — can slip in and out of it as they please. They get to enjoy the social capital of sounding ‘cool’ or ‘funny’ without ever facing the discrimination that comes with actually being Black.【Find us】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  
    35:49
  • EP34-在追求便利的路上,我们埋下的恶果|便利的悖论 The Paradox of Convenience
    【时间轴】 00:00–00:49|引入提出问题:在史上最便利的时代,我们是否反而更难了? 00:49–03:28|“方便”与 convenience 的词源从佛经“方便法”到拉丁语 convenientia, 03:28–06:41|便利革命的历史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家用电器与“省时文化”的兴起, 06:41–08:47|心理学的角度:努力与价值 08:47–10:59|选择的悖论与决策疲劳Barry Schwartz 的研究 10:59–13:12|便利与人际关系的浅化Sherry Turkle 提出的“Connected but Alone”成为现实写照。 13:12–16:22|心理韧性的流失与逃避文化Tim Wu 警告:便利可能是一种“温和的奴役”。 16:22–19:19|社会与环境的代价每一次“方便”都藏着隐形成本。 19:19–20:32|介绍下期话题【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The Guardian:英国《卫报》,刊有专栏 The Big Idea。 The Big Idea:《卫报》思想栏目,探讨当代哲学与社会议题。 The Paradox of Convenience:便利的悖论,指便利带来的心理与社会负效应。 The Jetsons: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动画《杰森一家》,描绘未来自动化家庭。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反对工业化的标准化生活。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认知科学趋势》期刊。 The Effort Paradox: Effort is Both Costly and Valued:学术论文标题;努力既有代价又赋予价值。 Betty Crocker Cake Mix Case:贝蒂·克罗克蛋糕粉事件;营销史中经典心理学案例。 General Mills:通用磨坊公司,推出“即食蛋糕粉”。 Barry Schwartz:心理学家,《The Paradox of Choice》作者。 The Paradox of Choice:《选择的悖论》,提出“决策瘫痪(decision paralysis)”理论。 Decision Fatigue:决策疲劳;频繁选择导致心理能量下降的现象。 Simone Cesano:文化评论者,撰文《The Paradox of Convenience》。 Tim Wu: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The Tyranny of Convenience》作者。 The Tyranny of Convenience:《便利的暴政》,探讨科技便利的奴役效应。 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家,《Alone Together》作者。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群体孤单》,研究数字孤独。 Connected but Alone (TED Talk):雪莉·特克尔的 TED 演讲,探讨虚假连接。 Flake Epidemic:“爽约流行病”;指数字时代约定与承诺的轻易化。 Resilience:心理韧性;承受压力并恢复的能力。 Delayed Gratification:延迟满足;推迟快感以获得长期回报的能力。 Dopamine Loop:多巴胺循环;即时奖励机制带来的快感依赖。 Convenience Culture:便利文化;以省时省力为核心的现代生活方式。【Find us】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  
    20:53
  • EP33-大学应该提升难度?他们有“让大学更难”的路径,你怎么看?
    【时间轴】 00:05–00:22 节目与本期主题预告:Should college get harder? 00:22–01:39 引入:《The New Yorker》话题与民谣〈College〉(Jesse Welles) 01:39–02:26 作者回忆研究生教学 02:26–03:39 Grade inflation 现象与数据走高 03:39–05:08 大学为何走到这一步 05:08–06:24 AI 带来的写作与评估稀释 06:24–07:56 教学自主传统的历史脉络 09:24–10:26 20世纪以来的质量管控尝试与局限 11:03–12:13 “让大学更难”的路径 12:13–13:13 中世纪大学的“口耳相传”传统与现代写作课的晚近起源 13:13–14:33 读写素养之争 14:33–16:27 大规模同步口试实践的利弊 16:27–17:29 “更难”应指向何处 17:55–18:02 下期预告:Is convenience making our lives more difficult?【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Jesse Welles (Welles):美国独立民谣歌手;歌曲〈College〉被广泛引用。 grade inflation:成绩膨胀;平均成绩多年上升导致区分度下降。 GPA (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绩点。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Joshua Rothman:乔舒亚·罗斯曼,《纽约客》作者 Jonathan Zimmerman:教育史学者,提出美国大学教学宽松的历史脉络。 The Amateur Hour: A History of College Teaching in America:Zimmerman 著作,《美国大学教学史》 Williams College:威廉姆斯学院(美国文理学院)。 Mark Hopkins:威廉姆斯学院名校长;“原木上的大学”典故主角。 James A. Garfield:詹姆斯·A·加菲尔德,美国总统 preceptorial:小班制讨论课/导师制讨论课。 University of Paris (Faculty of Arts):巴黎大学艺术学院;中世纪有关讲授与抄录的历史背景。【Find us】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  
    18:03
  • EP32-流行于美国的“生产力文化”有毒?从“工作狂”到“奋斗文化”,理清这些词的深义
    【时间轴】 00:00–00:21 开场与主题介绍提出本期话题:“Is productivity culture toxic?” 00:21–01:52 Workaholic:从“工作狂”到文化现象起源于1947年《Toronto Daily Star》;与“Alcoholics Anonymous”形成文字游戏;20世纪中叶进入心理学研究。 01:52–03:12 Work Martyr:为工作殉道的现代人 03:12–07:22 Hustle Culture:奋斗文化的语言史“Hustle”从17世纪荷兰语演变;从“推挤、诈骗”到“努力赚钱”;黑人社群中的“side hustle”与副业文化; 07:22–10:51 Grind Culture:从碾碎到倦怠“Grind”源义为“碾磨”;引申为“苦差事”;疫情期间“Daily Grind”成为新焦虑;Dolly Parton 的歌曲《9 to 5》成时代隐喻。 11:19–12:43 Productivity Culture 的历史根源社会学家 Matthew Desmond 指出:企业管理的效率制度源于奴隶制种植园的强迫劳动逻辑。 12:43–15:07 从工厂到社交媒体当代人将休息、运动、读书也纳入“生产活动”;出现了“Digital Detox(数字排毒)”“5AM Routine”等新型效率仪式。 15:07–17:24 Girlboss:被消费的女性力量源自 Sophia Amoruso 2014年出版的《#GIRLBOSS》; 17:31–21:43 Melissa Gregg:时间管理的幻觉著作《Counterproductive: Time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反思“效率神话”; 21:55–23:11 Executive Athleticism:自我操练的竞技精神现代人把自己当成“永远在比赛的选手”;自律成了身份,而非选择。 23:11–25:35 The Aesthetics of Activity:忙碌美学忙碌被审美化、展示化;“做事的样子”成了新的人格符号。 25:57–29:35 Mindful Labor:被收编的正念劳动正念(Mindfulness)被企业吸收为维持效率的手段;放松变成“生产策略”;成为“优雅的继续忙碌”。 29:54–30:43 结语与下期预告【文中所提到的专有名词】 Productivity Culture:生产力文化;指过度强调效率与产出的社会氛围。 Hustle Culture:奋斗文化;以不停工作、追求成功为核心的流行价值观。 Grind Culture:苦差文化;强调持续付出、日复一日的机械努力。 Workaholic:工作狂;由“work + alcoholic”构成,指沉迷工作的强迫者。 Alcoholics Anonymous (AA):匿名戒酒互助会;“Workaholics Anonymous”即模仿其命名。 Work Martyr:职场殉道者;以牺牲自我、拒绝休假为荣的人。 Side Hustle:副业;源自美国黑人社区,指第二份收入来源。 Lester Spence: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著有 Knocking the Hustle,研究黑人社群与新自由主义。 Anna Codrea-Rado:纽约时报记者,2019年首次提出“Hustle Culture”概念。 Dolly Parton:《9 to 5》演唱者,美国乡村音乐代表人物。 Matthew Desmond: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提出生产力文化与奴隶制度的关联。 Digital Detox:数字排毒;指暂时远离电子设备以恢复注意力与心理平衡。 Notion:效率笔记与管理软件,象征现代“可视化生产力”。 Gary Vaynerchuk (Gary Vee):创业教练与励志演说家,社交媒体“奋斗教主”。 Sophia Amoruso:时尚品牌 Nasty Gal 创始人,《#GIRLBOSS》作者。 #GIRLBOSS:女性商业独立运动口号,后被品牌营销过度消费。 Melissa Gregg:澳大利亚学者,《Counterproductive: Time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作者。 Time Management:时间管理;被视为生产力文化的基础概念。 Executive Athleticism:管理竞技精神;指现代人将自我管理当作永不停止的竞赛。 The Aesthetics of Activity:忙碌美学;把“忙碌的样子”变为可展示的生活方式。 Mindful Labor:正念劳动;企业用“正念”包装的情绪管理策略。 Mindfulness:正念;起源于佛教冥想,被西方企业转化为心理调节术。【Find us】收听渠道:苹果|小宇宙|豆瓣联系我们: 小红书🔍刍英社公众号:Chewing Words Book Club播客transcript: sheshares.cc/category/刍英咀华播客
    --------  
    30:48

More Leisure podcasts

About 刍英咀华

我们围绕话题展开中英文阅读与视听,吸收多元观点。 每周选择一个主题,用书籍、影视、演讲作为起点,打开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对话和思考,并为考生们在中英文写作中提供更多的观点和素材。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刍英咀华, In the Driver's Seat with Greg Murphy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8.0.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26/2025 - 3:47:4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