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体佛传禅

om peace
体佛传禅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64
  • 维摩诘所说经(全63集)
    本經基於般若空義闡揚大乘菩薩道,全經以在家居士⁠⁠⁠維摩詰⁠⁠⁠為中心人物,透過與⁠⁠⁠文殊師利⁠⁠⁠等人物共論佛法來宣揚大乘佛理,特別集中在⁠⁠⁠不二法門上⁠⁠。
    --------  
    89:36:09
  • 達磨二入四行观(全集)
    《达磨二入四行观》是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所传的重要教法之一,主要阐述了禅宗修行的两个入门方法和四种修行方式。这些教法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达磨二入四行观》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达摩祖师(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印度)的僧人,被认为是禅宗的初祖。据传他在公元520年前后来到中国,传授了禅宗的法门。《达磨二入四行观》是达摩祖师的重要教法之一,主要记录在他的著作或弟子的传承中。 二入 理入: 定义:理入是指通过理解佛法的真理,特别是般若智慧,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内容:理入强调通过理解“空性”和“无我”的道理,认识到一切法的本质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通过这种理解,修行者可以破除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方法:通过听闻、思维和修习佛法,特别是《金刚经》等大乘经典,来加深对佛法真理的理解。 行入: 定义:行入是指通过具体的修行方法,如坐禅、念佛、持戒等,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内容:行入强调通过具体的修行实践,来净化身心,培养正念和正定,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方法:包括坐禅、念佛、持戒、布施等具体的修行方法。 四行 报怨行: 定义:报怨行是指面对逆境和困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视为前世业报,欣然接受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成长。 内容:通过接受和转化逆境,修行者可以减少嗔恨和愤怒,培养忍辱和慈悲的心。 方法:在遇到逆境时,不抱怨,而是反思自己的业报,通过修行来化解负面情绪。 随缘行: 定义:随缘行是指随顺因缘,不强求,不执着,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自在。 内容:通过随顺因缘,修行者可以减少对结果的执着,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方法: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随顺因缘,不强求,不执着,保持内心的平和。 无所求行: 定义:无所求行是指在修行中不追求任何具体的成果或目标,保持无为的心态。 内容:通过无所求,修行者可以减少对结果的期待和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方法:在修行中,不追求具体的成果或目标,保持无为的心态,随缘而行。 称法行: 定义:称法行是指按照佛法的教导,如法修行,不偏离正道。 内容:通过如法修行,修行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法,达到解脱的境界。 方法:在修行中,严格按照佛法的教导,如法修行,不偏离正道,保持正念和正定。 影响与传承
    --------  
    4:34:13
  •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全集)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阐述了超越文字和言语的般若智慧,强调了直指心性的修行方法。这部经典虽然篇幅较短,但内容深刻,对后世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相传是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说法时,应文殊师利菩萨等弟子的请求,详细讲解了超越文字和言语的般若智慧。这部经典在唐代由地婆诃罗(Divākara)翻译成汉语,收录于《大藏经》中,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7 核心思想 离文字: 定义:《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强调了“离文字”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是超越文字和言语的。修行者应该通过直指心性的方法,直接体验和认识真理,而不是仅仅依赖文字和语言的表达。 内容:经文指出,一切法的本质是超越文字和言语的,真正的智慧和真理需要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来获得。文字和言语只是工具,真正的智慧是超越这些工具的。 普光明藏: 定义:普光明藏是指一切众生心中本具的光明智慧,这种智慧是普遍的、无边的,能够照亮一切。 内容:通过修行,修行者可以开发和显现这种内在的光明智慧,从而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 直指心性: 定义:《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强调了直指心性的修行方法,即通过直接指向内心的本性,使修行者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光明智慧。 内容:这种方法强调不依赖外在的形式和仪式,而是直接体验和认识内心的真相。通过这种方式,修行者可以迅速达到解脱的境界。 无相无念: 定义:《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强调了“无相无念”的修行原则,即不执着于任何相状和念头,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  
    13:54:26
  • 太上清净经
    《太上清静经》,又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阐述了清净无为的道教思想。这部经典虽然篇幅较短,但内容深刻,对道教修炼和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太上清静经》的简要概述: 背景与来源 《太上清静经》相传是太上老君(即老子)所说,由后人整理成书。这部经典在道教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部指导修行者达到清净无为境界的重要文献。《太上清静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成书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核心思想 清净无为: 《太上清静经》强调“清净无为”的思想,认为修行者应该通过内心的清净和无为,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清净指的是心地纯净,无杂念;无为则是指顺应自然,不强求。 守一存真: 《太上清静经》提倡“守一存真”,即守住内心的真一之气,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真。通过守一,修行者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达到内心的平静。 去欲寡念: 《太上清静经》强调减少欲望和杂念,认为过多的欲望和杂念会扰乱内心的清净。通过减少欲望和杂念,修行者可以更好地专注于修行,达到更高的境界。 返璞归真: 《太上清静经》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行者应该回归内心的本真状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  
    6:05:58
  • 心经(陈国恩老师主讲)
    体佛法师出家前讲的心经
    --------  
    6:16:05

M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podcasts

About 体佛传禅

传播体佛法师讲经说法的音频,希望有缘人受益,阿弥陀佛!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体佛传禅, 2819 Church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15.0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4/21/2025 - 1:10:2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