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263
  • 对话张丰:有杏书店这两年
    【主播的话】介绍不多写了,大家听节目吧。【本期主播】王磬:微博 @王磬【本期嘉宾】张丰: 有杏书店主理人,独立媒体人,公众号「城市的地得」「张3丰的世界」「成都客」主理人【相关阅读】2025/10/29《好了,今天就告别吧》mp.weixin.qq.com2025/10/30《对成都的最后一点爱》mp.weixin.qq.com2025/11/1《这样很好》mp.weixin.qq.com2025/11/2《每一个被书店收容的心灵,都会回抱这个世界》mp.weixin.qq.com2025/11/4《重新出发:本周六有杏书店活动继续》mp.weixin.qq.com【往期节目】对话张丰:《为谁呼喊?因何革命?我们在哥大抗议现场的观察》对话张丰:《在公共表达中,克服“政治性抑郁”》【支持书店】欢迎扫码加入有杏书店的会员计划【本期音乐】Finally See The Light-Bryan Teoh【节目制作】方改则【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互动方式】小红书@不合时宜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或微博私信会员计划咨询可添加微信:hibuheshiyi3 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  
    52:44
  • 战败自杀被救之后,她成为上万个中国孩子的接生婆
    【主播的话】在播客的世界里,爱哲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故事FM的主播。他自称,“是一个以收集故事为业的人”。在讲述了许许多多别人的故事之后,爱哲自己变成了今天这个故事的主角。在过去的十四年里,爱哲一直在寻找一个人——他的接生婆。她是一位日本人,1940 年来到伪满洲国,在吉林桦甸的一家医院做护士。1945 年日本战败,她的家庭选择了自尽:夫妻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全部倒在那场历史洪流之下。只有她,被中国邻居从死亡边缘救起。此后,她留在东北,嫁给中国人,成为当地最受信任的妇产科医生。几十年间,她接生了上万名孩子,其中包括爱哲家族的四个堂表兄妹。到了90年代初,这位日本接生婆随家人回到日本,从此音讯全无。过去几年间,爱哲往返日本与中国东北七次,采访历史亲历者、家属、邻居与研究者,翻找档案与旧照片,只为追寻她的下落,也为了弄清楚:一个日本女人的命运,如何与一整个中国家族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爱哲遇到了房满满,一位居住在日本的、经验丰富的纪录片制作人。满满决定,要把爱哲的故事,拍成纪录片,同时讲给中国观众和日本观众。近期,这部纪录片上映了(B站上可以观看)在二战结束80年之际,接生婆刘岩的故事依然还在回响。我们如何记忆一场造成了巨大灾难的战争?我们如何记住被战争碾压过的普通人?它对我们理解当下的现实又有怎样的启发?本期节目,我们邀请爱哲与满满一起,讲述他们如何拍摄这部跨越中日的纪录片,寻找过程中遇到的震动、意外与温情。透过一个人的命运,我们重新回到那段被不断讲述、却从未真正结束的历史。【本期主播】若含:微博@_R若含王磬:微博@王磬【本期嘉宾】爱哲:故事 FM 主播房满满: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导演【本期剧透】02:21 爱哲的日本接生婆:战后滞留的“残留妇人”,50年接生超1万名中国婴儿06:52 高中时赴日交流,与滋贺县的家庭同吃住,感受到超越政治的真诚善意17:29 接生婆被称“小日本”却从未被当外人,多元融合的东北亚生活中,日本被消解为邻居26:02 接生婆当年托人勒死自己的孩子,但自杀与杀死小孩在战争结束时并不罕见35:56 “我在日本学到的接生技术,如果能够帮助中国人,那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38:35 接生婆为生存与回到日本两度果断离婚,东亚母女爱恨交织45:25 纪录片在中日播出后,收到了两国人怎样的反馈?【相关阅读】🎧 声音纪录片|故事 FM《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我的接生婆是一个日本人。1945年日本战败,她身为开拓团成员参与集体自杀,但自杀三次都被当地中国人救活,之后在东北生活了50年。怀着报答中国人的心情,她凭借专业助产能力和消毒技术在卫生院工作,常年半夜走村串户,接生了超过一万名中国孩子。在过去14年里,我一直在寻找她的痕迹,制作了一系列播客节目《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最终还原了这段触目惊心又坎坷传奇的人生。」欢迎在「故事 FM」微信公众号、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等平台免费收听本系列节目。「扫描⬆️二维码,观看纪录片,或点击 www.bilibili.com」🎬 纪录片《寻找我的日本接生婆》导演:房满满在同名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爱哲和拍摄团队往返日本和中国东北七次,与她的家属、老邻居、两国历史亲历者、研究者深度访谈,寻找到大量的档案资料和照片,揭开了中日两国战争的伤疤,还原了这场由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战争对普通人造成了怎样的悲剧,也记录下了中日两国普通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本纪录片日文版已由NHK播出,引发日本观众对历史的感触与反思。紫日导演:冯小宁上映日期:2001 年二战即将结束时,忠厚老实的中国老百姓杨玉福被苏联红军从日本人的屠刀下救出。向后方转移的路上,苏军误入日军军营,一场激战过后,杨玉福和女军医娜佳逃进林区,碰上与日军失散的少女秋叶子。由于一直被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秋叶子一心要置杨玉福和娜佳于死地。几次险境过后,娜佳无法忍受秋叶子的作为,让杨玉福杀了她,但后者不忍下手。茫茫林区里,语言不通的三人经过一系列磨难,渐渐产生情谊,秋叶子意识到自己之前行为的荒谬,展露出纯真一面。然而,欢笑只是暂时,战争并没将他们遗忘,悲剧在不久后发生......落叶归根落葉帰根〜かなわぬ願い 中国残留孤児〜导演:房满满首播时间:2022年11月二战结束后,部分日本人子女在中国未能顺利返回日本,处于“无法回归故国”的状态。 纪录片采访这些仍在中国生活、年逾八十的“遗孤”老人,探访其返回日本时,身世认定遇到的困境。例如:必须有“还活着的证人证明你是日本孩子”的认定标准,然而这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难执行......【本期音乐】Bleu - KomikuKevin MacLeod - Connecting Rainbows【节目制作】方改则【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互动方式】小红书@不合时宜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或微博私信会员计划咨询可添加微信:hibuheshiyi3 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  
    52:33
  • 不时夜谈|她找到了想一直干到80岁的工作:让人吃得健康、美味又公正
    【主播的话】这期节目我们一起来聊聊吃饭这件事。食物在我们生活如此频繁的出现,大部分人都在意食物是否美味,但很多时候如何选择食物也关系到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年十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多食物论坛转型大会(EAT)上,柳叶刀的行星饮食法(PHD)2.0 正式发布,报告推崇一种更健康和可持续化的饮食方式,科学家们提出如果全球推广PHD饮食法,每年可预防1500万成年人过早死亡(该估算未计入该饮食法对降低肥胖率的影响,因此实际效果可能更为显著。)。这一份饮食方案允许适度食用肉类,如果遵循这一建议可在2050年前将推动全球变暖的食品相关排放量削减一半。报告的研究人员也指出,当前全球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食品系统,若不改变全球饮食模式,气候危机将无法得到控制。本期嘉宾张祎是一位致力发掘国内生态食材,并依据行星食谱标准制作精致料理(Fine Dinning)的厨师,她在巴黎和东京接受了严格的厨师训练,她是中国区圣培露青年厨师大赛首位女性冠军和可持续奖项双料得主,她也是良食生态大厨。后来,她选择回到中国,在隐居避世的山林间开一家生态厨房,思考如何用中国在地食材制作更美味、健康,也对自然更友好的美食。在这一期节目里,她和我们分享了像《东京大饭店》一般的学厨经历,选择成为厨师的故事以及她对于做饭这件事的思考。【本期主播】若含:小红书@若含【本期嘉宾】张祎:2022 - 2023 年圣培露青年厨师大赛中国区总决赛冠军,中国区首位女性冠军和可持续奖项双料得主,良食生态大厨【本期剧透】00:10 中国首位女性冠军厨师测评瑞典美食:“味道一般”05:38 为 700 人制作中式芋头酥,酥皮擀了一个行李箱13:13 童年发誓“绝对不干厨师”,到从工业设计转行投身精致料理19:07 日厨房文化差异:法国人很吵闹,日本人更细节25:19 全球 Fine Dining 潮流为何从法国转向北欧?30:34 精致料理厨师如同艺术家,制作菜品也是在创作艺术35:51 家庭做饭,如何做到更少浪费“零厨余”?39:27 中国饮食结构中,肉类与碳水为什么逐渐过量?43:47 中国餐饮与美食,为何在国际上仍处于边缘位置?48:49 在男性主导的后厨里,女性要学会捍卫自己的权利52:16 一位“作品人格”的厨师:和人交往扭扭捏捏,讲到菜品“重拳出击”01:00:14 好好做饭,好好吃饭,世界也好好和平【相关阅读】张一在EAT大会上制作的芋头酥行星饮食建议(PHD)PHD饮食法倡导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灵活饮食模式,具体包括:水果和蔬菜——每日至少五份全谷物——每日三至四份坚果——每日一份豆类(豆子、豌豆、扁豆)——每日一份乳制品——每日一份牛奶、酸奶或奶酪鸡蛋——每周三至四枚鸡肉——每周两份鱼类——每周两份红肉——每周一份东京大饭店グランメゾン東京首播时间:2019年10月20日由TBS制作的美食题材电视剧,由冢原亚由子、山室大辅、青山贵洋执导,黑岩勉编剧,日本著名演员木村拓哉主演。该剧讲述了法餐厨师尾花夏树(木村拓哉饰)为打造世界最棒的米其林三星餐厅"Grand Maison 东京"而努力奋斗的故事。剧中菜品由米其林三星餐厅 Quintessence 监制。主厨的餐桌Chef's Table由《寿司之神》导演 David Gelb 执导的美食纪录片系列,记录了全球知名主厨的厨房生活和烹饪哲学,每集聚焦一位世界级主厨,讲述其美食理念和人生故事。安东尼·波登:未知之旅Anthony Bourdain: Parts Unknown 首播时间:2013年4月14日是由美国著名美食探险家安东尼·波登主持的旅游美食纪录片节目。该节在美国CNN电视台首播,将美食、旅行和文化深度结合。安东尼·波登走访世界各地,与不同阶层、年龄的当地人边吃边聊,在闲谈中勾勒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节目不仅展示各地特色美食,还深入探讨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解密厨房Kitchen Confidential: Adventures in the Culinary Underbelly作者: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安东尼·波登的成名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非虚构作品。该书英文原版于2000年首次出版。本书以自传体形式揭露餐饮行业潜规则,从他在法国吉隆特首次品尝牡蛎,到在美国普罗温斯敦餐厅当洗碗工,再到纽约彩虹会所厨房工作的跨地域见闻,揭秘餐饮行业的幕后生态。圣培露世界青年厨师大赛(S.Pellegrino Young Chef Academy)是由意大利高端矿泉水品牌圣培露(San Pellegrino)赞助举办的全球性青年厨师专业赛事。该大赛面向30岁以下的青年厨师,旨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烹饪人才,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国际舞台。大赛始于2010年代,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截至2024年),被誉为“厨艺奥林匹克”。新法餐浪潮 (Nouvelle Cuisine)新法餐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场烹饪革命,旨在反对传统法餐的繁复和厚重,提倡更轻盈、更新鲜的烹饪方式。这场运动对法国美食乃至世界美食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传奇厨师保罗·博古斯 (Paul Bocuse) 是新法餐浪潮的重要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NomaNoma是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米其林三星级餐厅,由主厨René Redzepi于2003年创立。餐厅名字“Noma”源自丹麦语“nordisk mad”(北欧食物),体现了其专注于北欧食材的烹饪理念。其以创新的“新北欧料理”运动闻名于世。所有食材只选自北欧如丹麦、冰岛、法罗群岛或格陵兰群岛,讲求原汁原味;每季更换菜单,专注当季食材;拥有自己的发酵实验室,致力于食材的创新和研究。尽管享有全球声誉,但由于经营亏损,Noma于2023年1月宣布将于2024年年底永久关闭其传统餐厅运营。2025年起,Noma将转型为"食品实验室",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创新。【本期音乐】Kevin MacLeod - Sad Drunken PartyKevin MacLeod - Night in Venice【节目制作】方改则【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互动方式】小红书@不合时宜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或微博私信会员计划咨询可添加微信:hibuheshiyi3 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  
    1:02:52
  • 加沙战争两周年: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样的正义?
    【主播的话】整整两年之前,2023年的十月份,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间爆发了新一轮的严重冲突,并恶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一场接一场的人道惨剧。那天之后,世界似乎开始了一种持续至今的撕裂。在加沙,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都在受难,饥饿、暴力、失踪、流离失所、残疾、死亡。与此同时,这场战争的回声,也在战场之外的地方不断回荡——在中东邻国、在美国、在欧洲,在大学校园里,在政治辩论中,在社交媒体上。过去两年里,围绕加沙的争论几乎无处不在:抗议、辞职、取消、抓捕、撤资。它不仅是外交政策的争议,更成了一场关于身份、道德与立场的内战。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关于中东的问题,而是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样的正义”。今天的节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谈中东。我们邀请了中东观察家刘怡,来梳理加沙战争两周年的重要节点,从巴以出发,探讨它对中东局势的影响。第二部分,重点在美国。我们邀请了常驻纽约的美国观察家思骋,来解读加沙战争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本期主播】王磬:微博@王磬【本期嘉宾】刘怡: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全球冲突报道者思骋:美国政治观察家,常驻纽约【本期剧透】03:32 加沙战局转向虚无,冲突轨迹受特朗普决策主导,军事行动与政治目标逐渐脱节09:18 加沙正在面临怎样的人道灾难?以色列系统性制造饥荒的现状11:22 战前加沙的畸形供给体系:以色列默许哈马斯控制国际援助流通,形成“物资可进、人员禁入”的共谋式封锁17:45 开战后,加沙生存体系崩溃,黑市物价暴涨50倍19:20 外援切断,美国仅派驻4个物资救援点,平民陷入平静的绝望24:39 犹太人定居点不断增加,西岸巴控区萎缩,武装定居者与隔离墙形成“蚕食式占领”新常态29:24 以色列社会的极端化转向,右翼基本盘稳固化,政治光谱整体右移34:01 巴勒斯坦群体的立场分化:海外巴勒斯坦裔激进口号与本土民众务实诉求42:35 阿拉伯世界的“道义卸责”:亚伯拉罕协议如何改变海湾国家对巴以问题的传统立场?48:10 哈马斯与伊朗构建的宗教抵抗同盟,如何替代传统阿拉伯民族主义?52:29 西方话语道德滑坡,两年间巴勒斯坦苦难从“被忽视”到“被犯罪化”57:40 2025年夏季为舆论分水岭,特朗普政府强硬压制舆论引发民意反弹01:02:05 “以色列替西方干脏活”:战后自由主义需要暴力维系01:06:56 在西方世界,为什么对反以色列政府的言论打压,比在以色列境内还要严厉?01:12:27 美国犹太社群的代际裂变,支持以色列如何从族群共识沦为矛盾源01:18:48 反犹主义如何被定义?又如何成为政治打压的工具?01:25:24 美国民主党出现政治代沟,年轻人在巴以议题和经济前景上面临双重挫败感【相关阅读】 Alex de Waal英国人类学家、公共政策学者与人权活动家,目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塔夫茨大学法与外交学院(The Fletcher School)任研究教授。他自 1980 年代起在苏丹及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地区开展“饥荒”研究,探讨饥荒的政治、社会与人权维度。研究立场强调:现代饥荒并非单纯由自然灾害或粮食短缺引起,而往往是政策失败、冲突、封锁与权力结构所致。其在饥荒领域的重要作品包括:《Mass Starvation: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Famine》(2018)系统地回顾现代饥荒的历史:饥荒为何在 20 世纪下半叶大幅减少;为何在近年来又出现复苏;并指出饥荒多数为“人为”而非“自然”现象。《Famine Crimes: Politics and the Disaster Relief Industry in Africa》(1997)在本书中,de Waal 批判了传统救灾机构对饥荒背后政治与权力结构的掩盖,强调饥荒中的致命性常源于战争、封锁、治理失败,而非单纯粮食供应不足。 Masha Gessen 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来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记者、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写作涉猎广泛,涵盖俄罗斯现代史、威权主义、性别与 LGBTQ 议题、美国与俄罗斯关系、乌克兰冲突等。自 2017 年起担任《The New Yorker》的正式撰稿人。其代表作包括《The Future Is History: How Totalitarianism Reclaimed Russia》(2017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她以批判权威主义、剖析自由与专制之间的张力著称。 《Trouble in the Tribe: The American Jewish Conflict over Israel》作者:Dov Waxman出版信息: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 年Dov Waxman 为 UCLA 以色列研究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以色列政治、美国—以色列关系与美国犹太社群。Waxman 通过大量访谈与民调数据,分析近年来美国犹太社群围绕以色列问题的深刻分歧:一方面年长与更传统的群体维持强烈支持,另一方面年轻与自由派群体越来越公开批评以色列政策。书中探讨了文化、人口学、组织与政治因素如何导致“以色列不再成为团结来源、而日益成为分裂来源”的局面,对美国犹太政治与以美关系的未来提出判断。 《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作者:Samuel Moyn出版信息:商务印书馆,2016 年Samuel Moyn 是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法律与历史双聘教授,专攻现代欧洲思想史、国际法与人权史。本书提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观点:当今“人权”作为普遍正义话语并非源远流长,而是在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初,在全球政治与意识形态乌托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之后,才真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核心。作者通过回顾冷战背景下欧洲、拉丁美洲、美国等地的个案,指出人权运动如何在旧有政治理想失败的废墟上兴起,并探讨其作为“最后的乌托邦”之意味 —— 即人权为何成为替代以往政治理想的新信仰。【特别鸣谢】蓝书屋基金会(Blaues Haus Stiftung)【本期音乐】Bleu-KomikuScreen Saver-Kevin MacLeod【节目制作】方改则【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互动方式】小红书@不合时宜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或微博私信会员计划咨询可添加微信:hibuheshiyi3 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  
    1:27:28
  • 印尼抗议背后:经济不平等、殖民历史及与华人的关系
    【主播的话】今年8月29日,印尼雅加达示威中,21岁网约司机 Affan Kurniawan 被装甲警车碾压致死,引爆了全国愤怒;随后印尼好几个城市都爆发了更大规模抗议——抗议浪潮很快上升为更广泛的反警暴与反特权运动。在这期国庆加更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历史学博士王乐之从他的视角和我们聊聊印尼这次抗议的特殊之处,以及印尼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及其与华人社群的关系。【本期主播】若含:微博@_R若含王磬:微博@王磬【本期嘉宾】王乐之:东南亚原住民和环境历史学博士【本期剧透】00:09 印尼司机遭警车碾压致死引爆全国抗议02:36 今年抗议与以往是否不同?政党洗牌后底层反抗特权的抗议新模式05:58 学生工人联盟提出25条诉求,拉博沃表面妥协,实则借机清洗异己10:48 平均最低工资揭示印尼阶层鸿沟13:15 印尼的一万七千个岛屿,在历史上如何凝聚为统一的国家?18:09 印尼华人:1%人口,掌握超过70%经济命脉19:34 98年反华暴乱后的转型正义困局21:43 20世纪东南亚华人"复中国化"浪潮与东亚家长制的结构性矛盾25:39 在印尼说中文意味着什么?27:30 荷兰殖民者离开后,去殖民化成为无限循环的精神搏斗30:44 印尼Z世代抗争重塑学生运动精神,或为今后树立和平转型模板【相关阅读】普拉博沃·苏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现任总统。出生于1951年10月17日,印尼雅加达人,出身于政治经济世家。其祖父印尼国家银行联合创始人,父亲曾担任财政部长。他曾在英国、瑞士接受教育,后进入印尼马格朗军事学院,开启军旅生涯。1970年代服役于印尼国民军,1996-1998年任特种部队司令,后晋升为陆军战略后备部队司令。1998年苏哈托政权倒台后,他被指控参与策划反华骚乱及镇压学生运动,但否认相关指控。2008年创立大印尼行动党,2019-2024年任国防部长,2024年2月当选总统。穆罕默德·苏哈托(Muhammad Suharto)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二任总统。1921年出生于印尼爪哇岛日惹的农民家庭。二战期间加入日本伪军,战后参与印尼独立战争,成为苏加诺麾下军官。1965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1967年正式任总统,执政32年,建立威权政府,直至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和民众抗议被迫下台。苏哈托家族在印尼垄断了四分之三的国家经济,大行贪污。其于1965年-1966年期间在9.30事件中肃清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时进行的屠杀被认为是20世纪亚洲最严重的大屠杀之一。苏加诺(Bung Sukarno)1901年出生于印尼东爪哇的苏腊巴亚(现称泗水),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英雄和开国元勋,也是该国的第一任总统。1942年日军侵占印尼后,苏加诺被任命为首席顾问。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宣布印尼独立并成为总统。1955年参与万隆会议,与中国建交并保持友好关系。1959年解散议会实行集权,强调民族主义与经济自主,但后期因腐败和资源分配问题导致经济停滞。1965年“九·三〇事件”后,陆军将领苏哈托借机夺权,1967年3月迫使苏加诺签署权力移交文件并软禁其至1970年病逝。Strangers in the Family: Gender, Patriliny, and the Chinese in Colonial Indonesia作者:Guo-Quan Seng 出版社: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本书从性别与家族(父系继承)视角,讨论荷属印度尼西亚时期(19世纪—1942)爪哇沿海华人社群的形成、婚姻/亲属实践与“他者化”经验,强调女性在家庭和族群认同中的角色。Java in a Time of Revolution: Occupation and Resistance, 1944-1946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36–2015)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康奈尔大学国际研究荣誉教授,是东南亚研究,特别是印尼研究领域的权威,以《想象的共同体》等著作闻名。本书研究了印尼爪哇在二战末期(日本投降前后)以及独立革命初期的社会与政治状况,讨论日本占领对爪哇社会的影响,以及青年组织(pemuda)、政党、军队如何在 1944–46 年间形成并推动独立革命等。是有关印尼独立革命早期,尤其是爪哇岛社会动态的重要学术著作。回归厦门:陈安尼,一位女性在印尼、荷兰和中国的生活Retour Amoy:Anny Tan-Een vrouwenleven in Indonesië,Nederland en China作者:包乐史(Leonard Blusse)包乐史是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荷兰著名的汉学家和华侨史研究专家。主要研究涉及东南亚和东亚史、海外华侨史、印尼华人史、华侨贸易和殖民地时代贸易与文化等。本书以女主人公陈安尼(Anny Tan)的一生为主线,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印尼华人社群的跨文化经历。🎧 相关节目:不合时宜|100 年前,一位华人女性的离散与回归www.xiaoyuzhoufm.com摘金奇缘 Crazy Rich Asians导演:朱浩伟上映日期:2018 年改编自新加坡作家关凯文(Kevin Kwan)2013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是好莱坞25年来首部全亚裔主演的主流院线电影。讲述了美国出生的华裔经济学教授朱瑞秋(吴恬敏 饰)与男友杨尼克(亨利·戈尔丁 饰)一起参加他的好友婚礼时,竟惊讶地发现男友原来是亚洲“钻石王老五”。当朱瑞秋误入名车、派对、珠宝、豪宅萦绕的纸醉金迷的亚洲富豪世界,爱情突现阶级鸿沟,作为现代版“高知灰姑娘”,她能否打好这场爱情保卫战?【本期音乐】Screen Saver - Kevin MacLeod【节目制作】方改则【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互动方式】小红书@不合时宜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或微博私信会员计划咨询可添加微信:hibuheshiyi3 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  
    34:12

More Society & Culture podcasts

About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是一档由几位穿梭在不同时区的媒体人共同创立的谈话类播客。它以跨文化的视野和女性的视角,探讨当下中国年轻人最关注的公共议题、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不合时宜, THE MORNING SHIFT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3.11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11/15/2025 - 5:33:4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