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Religion & Spirituality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367
  • 七月十六日┃在真理中活出真我
    “在處理自己的事務時, 為了不被自戀私愛導入岐途, 應視之如他人之事物, 這樣我們的判斷就能受真理而非感情引導。" 生活中的待人處事必須客觀以對,如此才能活出真實及有意義生命。 在價值觀扭曲的社會,需要再次界定客觀與主觀的意義。 客觀是指公正、不偏頗; 主觀則指受內心情緒或喜好影響、想法上有既定的成見、 或因為利益或壓力而扭曲事實。 這句智語指出, 在處理與自己相關的事務時要客觀, 把它當成是關於他人的事物, 好讓自己不受私愛的影響而被引入迷途, 這樣我的判斷才能受真理而非感情所引領。 真理是經由理智的認知、判斷所認識的, 感情則是內心的情緒,二者對人各有不同的功能。 感情在人的生活中很重要, 但是如果感情變成只是為滿足個人的私意或私利, 就會變成偏情,讓人的生活因為不正的心情而失去秩序。 人的判斷應該是受真理而非感情所引領, 這樣可以避免造成個人的盲點, 因此在處理和自己利害相關的事物時, 就不會因為主觀而被誤導。 所以要拋開自我並保持客觀, 才能被真理引導做正確的判斷。 這裏所說的真理不是人的知識, 而是永恆的、不變的真實,源自於也歸向天主。 人必須要確定這個生命終向, 否則會和彼拉多一樣,沒有渴望真正的認識, 他問耶穌什麼是真理?但耶穌還沒有回答,他已轉頭走了。 教宗本篤十六《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指出, 真理和愛要放在一起,有愛就一定有感覺, 神操中聖依納爵在講解操練默想和默觀時, 一再告知避靜者要注意內心的渴望,並且在求恩時表達, 不是按照操練的次序去做而已, 而是在感情中接受真理的引領。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巴塞隆納海洋聖母大殿 Santa Maria del Mar Basilica,Barcelona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58
  • 七月十五日┃如慈母憐惜病兒般的善待惡人
    “對待惡人要如慈母憐惜病兒; 在病中如同在體健時一樣,溫柔待之。" 您如何看待一位所謂的「惡人」? 無論是社會公認的,或是自己內心所判斷的。 惡人之所以惡,不就是因為他受傷、缺乏愛嗎? 這是神操第一週要操練的主題。 聖保祿說:哪裡的罪惡越多,恩寵就越多,也是若望福音的核心,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他的獨身子, 使凡信仰祂的人不致喪亡反而得到永生。」 猶太人的諺語:雅威無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創造了母親。 聖依納爵在行為上發揮說:對待惡人的態度要像慈母, 她為憐惜小孩的病情所折磨。 這位愛的母親因為小孩的生病,耗盡心思去照顧他, 不只辛苦也是一種被折磨。 在信仰中,我對待惡人也要把他當成一個生病的小孩, 態度要如為子女的病因所折磨的母親,覺得很難過, 但不是生氣而是出於愛憐。 像對待一個長水痘的小孩,媽媽陪在旁邊, 像為子女病情感到心疼的慈母,憐惜病兒。 所以對待惡人要如此的愛他, 而且愛的態度不亞於他健康可愛的時候。 我怎樣對待健康的小孩, 我也會同樣對待生病或受傷的小孩。 這裡的挑戰是,生病的人很容易引起人的同情, 但是對於一個自己內心討厭的惡人, 無論他/她是否真的惡,在內心中很容易就會被推出去, 甚至趕盡殺絕。 聖依納爵在當年給人的形象像軍人,感覺很嚴肅。 在這一句智語中他展現出溫柔的慈悲, 可能他自己生過病,也為病所苦, 所以相當重視對病人的關懷, 在這本智語中至少四次提到要好好照顧病人。 請記住惡人就是病人,需要被好好的照顧。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與兒童一起學拉丁文 Ignatius learned Latin together with children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56
  • 七月十四日┃調整自己對神聖的榮耀的熱情
    “救靈者,為了天主,應該努力使自己被天主和眾人接納, 並按照近人的程度,調整自己對愈顯主榮的做法。" 您的教堂或信仰團體是否讓人感到熱情與接納? 牧者的態度也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這句智語提出,為從事福傳和牧靈的人來說, 為了天主要如此辛勞,使自己不僅被天主, 也為了祂(的緣故)被眾人所接納, 並且按照近人的進度,調整自己對神聖的榮耀的熱情。 梵二提出教友是「天主子民」, 分享先知、司祭和君王的身分,我是否認同? 在生活中熱誠回應或是放在一邊? 在參與助人認識信仰或靈性成長時要努力, 但不要熱心過度,要按照那人的需要來做,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熱情行事。 所以渴望分享拯救人靈使命者, 是為了幫助他人分享耶穌的救恩, 在如此的努力時也要覺察, 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自己的渴望,要被天主接受, 也為了天主的緣故被眾人所接受。 什麼是被眾人接受? 就是我的作為對他人來說是有意義的, 但意義不在我身上,而是要回歸天主, 因為開始認識信仰時,他/她可能仍不清楚天主是誰? 也不清楚你只是天主的代表,只會把目光投注在人身上。 以上教堂來說,如果教友是因為牧者的原因而去, 當牧者的作為不是他所要的,他就不再去甚至也沒有天主, 原先所得的救贖也沒有了。 想一想這是怎麼樣的信仰團體? 所以先要把救贖人靈的觀念和態度弄清楚, 接受幫助的人才可以因著我跟天主建立真實的關係而受益。 在分享及表達信仰時,要稍微掌控自己的宗教熱情, 尤其是當對方在信仰的認識及付出還沒有到某種程度時, 別對他有過高的期待或把一堆工作交給他, 這種狂熱會把人嚇跑了。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在蒙賽辣所獻的劍,現存於巴塞隆納耶穌聖心堂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52
  • 七月十三日┃善於祈禱者面對神慰與神枯
    “祈禱者不在乾枯中沮喪,或在神慰時興高采烈。 在乾枯中,應該記得曾享受的恩典; 當他感覺熱誠時,應將此視為天主白白的賞賜。" 您在祈禱時有念頭浮出,引發內在想要去實現的渴望, 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情緒,感到滿足、幸福或是失落、無奈嗎? 這些狀態聖依納爵在祈禱時也有。 他把這些祈禱的經驗做了整理, 寫成《神操》裏兩組「辨別神類的規則」。 祈禱時內在的狀態也是靈性的指標, 幫助人看到生命的樣貌也明瞭這些狀態的意義, 繼而和天主建立更真實的連結,調整自己的生活。 這句智語給辨別神類的「神慰」和「神枯」做了簡單的介紹, 也說明在這些狀態下要如何自處。 這是為靈修已經入門, 可以感受內在不同情況,善於祈禱的人所說的。 不在乾枯中沮喪,也不在、或在神慰時興高采烈而得意忘形。 在乾枯中,要記得自己曾享受的恩典; 在熱誠的時候,要將之視為天主白白的施捨。 在此可以多瞭解二者在《神操》內的說明, 「神慰」是指: 一切信、望、愛三德的增進, 一切內心的歡樂情緒,凡是能引人嚮往天上事,專務救靈魂, 使人安息於造物真主的,都是神慰。 「神枯」則與「神慰」相反: 指靈魂的昏暗,內心的騷擾,傾向卑鄙的事物, 由各種誘惑所引起的擾亂不安; 這些使人喪失信心,缺乏希望及愛情……, 好像離開了天主。 信仰生活中,祈禱時內在會交織著神慰和神枯的各種經驗。 要明白,靈修生活的進步不是為追求更多的神慰, 好像世俗人追求成功一樣,神枯也可以幫助人成長。 藉著神慰和神枯的韻律, 使自己在信德、望德與愛德中讓靈性更敏銳, 明瞭並回應天主的話語。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巴塞隆納聖依納爵的紀念街道 St. Ignatius Street, Barcelona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36
  • 七月十二日┃在生活中具體的活出聖善
    “天主習於利用萬事萬物, 並使之參與成為行善的工具。" 這句智語是否讓您想到聖保祿所說的: 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他的人⋯⋯獲得益處。 一切,不只是美好的事物也包括疾病、羞恥、屈辱等。 這是神操的「原則與基礎」, 你所有的一切都和造物主有關係, 當這些和祂連結時就有了意義和價值, 並且能夠成為事奉天主的工具。 單國璽樞機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掏空自己 返老還童 登峰聖山」, 分享他在生命末期的經歷,見證自己融入天主的聖善, 並且成全祂那更大善的工程。 《烈焰之心》隨著神操律動祈禱, 收集了四百多年來耶穌會士的祈禱文精華, 其中達味·費林明神父David Fleming 用現代語法表達「原則與基礎」, 就是本句的內涵,分享如下: 我們生命的目的,是永遠與天主一起生活。 天主愛我們,賜予我們生命。 我們自身對此愛的回應, 讓天主的生命得以毫無限制地流入我們內。 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天主給予我們的禮物, 好讓我們能更容易認識天主並隨時隨地,以愛回愛。 因此,只要它們能幫助我們, 發展成有愛心的人我們就加以欣賞, 並善用這一切天主所賜的禮物。 但是,倘若這些禮物中, 有任何一樣變成我們生命的中心, 它們便取代了天主而阻礙我們朝著目標成長。 那麼,我們於每日生活中, 在不受義務約束而有選擇的事上, 面對這些天主所造的一切禮物,必須保持平衡。 我們不應將自己的渴望繫於健康或疾病, 富裕或貧窮,成功或失敗,長壽或短命。 因為一切皆有潛力, 將我們內心更深的回應— 對自己在天主內的生命之回應—呼召出來。 我們唯一的渴望與選擇,應該是這樣: 我想要並選擇那更善於引領我朝向天主, 使祂的生命在我內加深的事物。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天主給你的禮物, 這些有價值的是為幫助你。 當你連結並且善用,就是參與天主的工程, 成全更大善的工程。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行乞的雕像 Statue of Ignatius begging for alms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4:19

M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podcasts

About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BibleProject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21.1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7/15/2025 - 9:13:4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