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Religion & Spirituality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耶穌會中華省JesComCHN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352
  • 四月廿四日┃「調節」自己的情緒
    “掌權者不該完全壓抑甚至滅絕自己的情緒, 特別是憤怒,而是需要恰如其分地控制他們。” 現代無論是哪一派的心理學,都認為對於在情緒上的表達, 如果只是死死的防禦就是壓抑,反而會衍生出一堆的問題。 在靈修發展初期時並沒有「心理學」這個名詞, 幾位著名的靈修學家對於情緒有所研究,並且教人如何應對。 這些傳統的靈修詞彙到現在仍然使用, 但現在的解釋和應用就不一樣了。 例如七罪宗的憤怒,過去在信仰中會把憤怒、發脾氣當作罪, 如果你表現出來那就麻煩了,所以要把憤怒壓下去。 今天的心理學認為情緒本身沒有好壞, 所以問題不是憤怒的情緒,而是你面對憤怒的態度,你和憤怒的關係, 當你被憤怒拉著走,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這時才是罪。 從這個背景下, 就可以更深入的瞭解聖依納爵在這句要說的是 「我不會要掌權者(即有權位者或是上司)將情緒,尤其是憤怒, 全然趕淨滅絕,而要他們有適當的節制」。 這句智語要說明上司該懐有的愛,同時隱含的說明要避免犯罪。 罪就是一個人拒絕愛所要求的節制~適當的控制。 所以焦點不在情緒而是在態度上如何做好節制。 舉例來說,現在富有的人為賺錢對大自然拼命的開發, 也不顧慮後代人會怎樣?因為開發森林使貧窮的人遭殃, 但是愛要求人節制,沒有節制就是罪。 要活出真實的生命,就是面對刺激時能覺察浮起的情緒, 因此做出的反應是在我能節制的範圍內, 而不是用信仰去克制或壓抑, 換句話說我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適當的表達出來。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因過分苦行而病倒 Excessive asceticism led to a breakdown in his health 邀您加入 耶穌會@BlueSky - 去中心化 減少廣告騷擾的新社群 https://bsky.app/profile/jesuitschina.bsky.social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58
  • 四月廿三日┃在天主內懷有克勝苦難的希望
    “你受的苦, 無論是出於天主的旨意, 或是因魔鬼得到天主同意而加諸於你的, 你都要在天主內懷有克勝的希望。” 您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種痛苦? 有些人認為痛苦是來自於天主的考驗, 但天主真的喜歡考驗或折磨人嗎? 舊約敘述了許多猶太人犯了罪, 所以天主加給他們許多痛苦的事件, 至於無罪的人受苦呢?則是在天主和魔鬼的敘述間打轉。 《痛苦,這個啞謎》作者說:許多痛苦源於天災人禍, 天災是環境因素,但往往是人類破壞大自然生態所造成的, 戰爭或饑荒是人禍,有信仰的人看出這是罪的後果。 但是在痛苦中卻忽略了人在面對痛苦時可以持有的態度, 對於所受的任何痛苦,要把勝利寄望於天主。 因此重點不是在痛苦是什麼? 而是你要怎麼克勝一切的痛苦,你的希望是什麼? 天主不加給人痛苦,天主不創造痛苦,但是天主會容許痛苦, 為什麼會容許?那就是奧秘。 有時候我們會懂做是試探,其實這些都是外在的理由, 痛苦本身就是奧秘,天主也是奧秘,這才是內在的理由, 有一天天主會為我們解開這個奧秘。 對人而言有些痛苦是沒有意義的, 例如棄養小孩、性侵,這是人為的, 所以教宗宣示要根除這些痛苦, 教會要推動對兒少及弱勢者的保護,我們要努力去做。 初期教會就重視孤兒寡婦,特別服務這些人的需; 另外是提倡和平,就是要避免這些痛苦並消除它們, 能夠避免的要盡量避免, 但是有很多不明原因是超過我們所能了解的, 當那些來的時候,我們要想的是怎樣克勝它, 持續培養這種態度,就會在天主內懷有克勝的希望。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行乞用的木碗 Ignatius' wooden begging bowl 邀您加入 耶穌會@BlueSky - 去中心化 減少廣告騷擾的新社群 https://bsky.app/profile/jesuitschina.bsky.social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52
  • 四月廿二日┃基督信仰下的世界觀
    “為基督而輕看世俗之人,在世上已沒有母國了。” 每一位傳教士都有他們動人的生命故事, 無論他們在教堂傳福音、從事福會福利工作, 關懷窮人及社會邊緣的弱勢者、或是在各種教育機構培育人才等, 他們都是抱持著在離開家鄉時有的信仰承諾, 我就是:「為了基督的緣故,而宣告輕看世俗之人, 在地上已沒有所謂屬於自己的國度。」 保祿是第一位外方福傳者,在給厄弗所人寫的信中指出: 「所以你們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 已被建築在宗徒和先知的基礎上,而基督耶穌自己卻是這建築物的角石」。 因此教會傳統中就有一句諺語: 一個跟隨基督的門徒,是處處無家處處家,全世界都是他的家。 基督徒在面對世俗時,要活出自己的信仰價值, 如果受世俗價值觀的影響,就會有很多東西是我在乎的, 因為我渴望擁有但是不自覺的被這些欲望所掌控。 如果分享了耶穌基督自我空虛的態度, 就根本不會在乎這些名稱或物質的東西, 不再有自己的國度,即生命的小圈圈, 也沒有放不下或堅持的事物,因為我的生命已經進入新的國度。 從當代靈修學的觀點來看, 傳統宗教上區分神聖和世俗的對立的生活, 當今的信仰已經有成熟的詮釋。 生活中基本沒有俗與聖,一切都是聖的, 所以要學習在俗中看到聖, 在罪的救贖中看到正義和愛, 最後,是要用天主的眼光來看一切。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依納爵實行嚴厲的補贖 Ignatius indulged in austere penances 邀您加入 耶穌會@BlueSky - 去中心化 減少廣告騷擾的新社群 https://bsky.app/profile/jesuitschina.bsky.social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17
  • 四月廿一日┃以救贖的愛,愛被遺棄者
    “甚至要愛那些徹底被遺棄的人, 愛他們內心對基督還懷抱的信仰: 若已失去信仰,就愛他們的德行, 若這些都蕩然無存,就愛他們身上的天主肖像, 愛那你相信使他們獲得救贖的基督寶血。” 您如何看一個人? 無論他的種族、血統、品格、學識或財富等等, 這個人在我眼中是什麼? 生活中您愛或不愛一個人,內在的原因是什麼? 當面對一位徹底被遺棄者,在生活中他沒有任何的資源, 其實他所缺乏的可能不只是物質而是需要被善待和愛, 我會如何適當的回應呢? 這句智語提供善待和愛這些人的理由, 當您找不到任何一項時,要回到主耶穌,您有想過耶穌怎樣看待他嗎? 傳統的信仰語言就是耶穌也救贖了他,為他而犧牲自己, 如果您為了耶穌的緣故愛他,不就是跟隨了耶穌,真正的成為基督徒嗎? 對有限的人而言,愛是有層次或等級的, 真正愛一個人,不是因為他可愛, 所以要思考你愛他最後、最後的基礎是什麼? 因此愛近人的誡命包括最被社會所放棄的人。 你之所以愛他,能夠是因為他尚存的一絲信仰, 或是他的某些德行,也能夠因為是他是天主神聖的肖像。 如果以上所列出的都沒有, 那麼為了他也是因著被基督寶血獲得救贖的緣故, 我仍然可以藉著信德愛他。 聖依納爵引導人進入這些層次,奠定愛人的基礎在於愛天主, 所以活出愛不是因為外在的這個、那個理由, 而是為了天主而愛,這些原先我認為不值得愛的人。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茫萊撒 Manresa 邀您加入 耶穌會@BlueSky - 去中心化 減少廣告騷擾的新社群 https://bsky.app/profile/jesuitschina.bsky.social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25
  • 四月廿日┃在一切事上看到天主
    “認識天主的人知道怎樣立刻舉心朝向天主的愛, 不僅在觀望星空時, 也在思及一片草葉或一切最細微的事物時。”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寫出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掌握無限,剎那即永恆。」的生命體驗, 在他的筆下天主是如此的具體和真實, 在最微小的受造物及時空中,就能夠經驗到無限的天主。 這句智語出自神操「獲得愛情的默觀」第二和第三端的引導, 幫助操練者學習「在一切事上看到天主」,也在天主內看到一切, 成為前面智語所說的「蒙福的人」,會把眼光專注於天主。 要「專注」天主才能認識祂並且回應祂的愛,這需要靜下心練習, 因為如果你不能專注於天主,就不知道如何「舉心朝向天主的愛」。 依納爵靈修的基礎是默觀、注意力 ,在一切事上默觀天主, 所以需要用默觀的心態來做省察。 所以做意識省察也是在做默觀,今天一天生活下來天主臨在在哪裡? 什麼吸引了我的注意,又是什麼阻礙了我注意天主? 當我注意到了我就容易感恩,並且從現在開始我就要調整我自己, 這就是默觀。 同時我也學會默觀我自己,我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什麼? 可能我一天下來什麼也沒有注意到, 這是開始用默觀做意識省察時會碰到的情況, 學習慢慢放下只是理性的反省、檢討、分析外在的行為, 做的好或不好等等。 因此感恩後祈求聖神的光照和帶領很重要, 因為覺察力會愈來愈強, 在意識省察中學習調整並改善自己的注意力, 就能夠學會「在一切事上看到天主」。 主講/甘國棟 神父 收聽完整錄音 掃描QRcode 或 https://solink.soundon.fm/ToSIL 圖/卡陶內河畔 The River Cardoner, Manresa 邀您加入 耶穌會@BlueSky - 去中心化 減少廣告騷擾的新社群 https://bsky.app/profile/jesuitschina.bsky.social 註:廣告爲您收聽的平臺提供,歡迎分享福音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3:53

M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podcasts

About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是從聖依納爵和他的弟兄們 心與心的書信對談中所選錄出來的, 主題包括: 如何與天主、上帝的同在,和對主耶穌基督的愛, 以及他對耶穌會士弟兄在信仰生活的建言。 這些扎根於生活的分享,像調味的鹽或幽谷中的光, 幫助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得到啓發、挑戰他們, 或在其中得到勸勉和鼓勵, 使讀者每天在平凡務實中,活出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聖依納爵的靈修智語 Thoughts of St. Ignatius Loyola: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BibleProject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Social
v7.16.2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4/24/2025 - 4:35:16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