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謝麗婷博士 (康恩關懷中心) Q:怎樣看人生的「無常」?A:人生的確無常,但無常並不等於混亂。謝麗婷博士的喪親與病患使她明白生命的短暫與不可預測。然而,透過信仰,她在無常之中仍有上帝創造的秩序與恩典。《無常・有序》這本書正是謝博士整合經歷的成果,希望提醒讀者:在動盪的人生裡,仍能靠著信仰找回內在的穩定與對生命的敬畏與盼望。Q:如何面對死亡的未知?A:面對死亡,信仰雖賜謝博士盼望,但恐懼依然真實。死亡是未曾經歷過的事物,因此帶來很多未知。然而,她相信學會面對死亡,便能真誠地活在當下。她學習以信心依靠神,不單求祂拿走苦杯,而是在黑暗中依然相信祂同在。死亡不是終結,而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信仰旅程的一環。💬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延伸資源💡1. 《無常.有序》,陳偉雄、謝麗婷、楊曉曦 著,康恩關懷中心🔗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MHR705Support the show
--------
33:52
--------
33:52
EP235|拆解帝國的權力遊戲:從翻轉榮辱到互為恩主《訪談台灣張楷弦老師》
🎙️嘉賓:張楷弦老師(台灣神學院) Q:耶穌如何翻轉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 A:第一世紀的榮辱之爭,和今日的面子文化一樣,都是爭取榮耀、避免羞辱的戰場。張楷弦老師指出,耶穌非但沒有迴避,反而親身參與。祂雖在辯論中屢屢得勝,卻選擇走向十架羞辱,為我們和初代教會翻轉了追求榮耀的方式。真正的榮耀不是勝過他人,而是因信靠上帝「必然看顧」,而能夠甘心為愛捨己、順服到底。Q:彼此相愛與服事,如何能顛覆世界? A:羅馬帝國以「恩主制度」統治——有權勢者施恩,受恩人效忠回報,張老師帶我們看見初代教會如何對抗帝國的霸權。 1. 心態歸零:我們都是受恩人 耶穌教導我們要服事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因為天父是唯一的恩主,我們可以不再是為了得到回報才施恩,這打破當時固化的階級,原來在天國裡,我們都是受恩人。 2. 彼此相愛:「互為恩主」的新群體 當上帝成為我們唯一的「大恩主」,信徒關係就從上下的階級,轉變為彼此幫助的網絡。有人今天幫助我,明天我也成為別人的幫助,在彼此相愛的實踐中,教會逐漸形成一個「互為恩主」的全新群體。 在帝國的壓迫下,初代教會非但沒有被霸權同化,反而透過彼此相愛的服事,激勵我們一起活出顛覆世界的獨特見證。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d8jCZ46EhKitiTB28📚延伸資源💡 1. 《天國崛起:顛覆希羅世界的基督事件》(The Emergence of Early Christianity: How the Christ-Event Changed the Greco-Roman World),張楷弦著,校園書房出版社 🔗 https://shop.campus.org.tw/ProductDetails.aspx?ProductID=000615730Support the show
--------
51:37
--------
51:37
EP234|整全使命的在地實踐:從生態關懷到彼此款待《訪談馬來西亞張健聰牧師》
🎙️嘉賓:張健聰牧師(沙巴神學院) Q:大任命,如何連結生態與教會使命? A:我們常談大使命與大誡命,卻容易忽略神託付我們修理看守大自然的職責。張牧師陪我們重拾這分創造美善的大任命。 1. 生態:遇見神與鄰舍的公共領域 在東馬沙巴,走進神所創造的山林海洋,不僅能療癒身心、親近神,也讓我們謙卑向原住民學習對土地的敬畏與珍惜,發現生態正是連結彼此最大的公共領域。 2. 從生態關懷出發的整全使命 當我們向原住民教會學習如何愛護土地時,就有機會彼此服事、成為夥伴,這更新我們的宣教策略與神學教育:不只看重增長,更要培育出在本地守護生態的傳道人,讓教會就地活出公共影響力。 「大任命」更新我們對整全使命的理解,呼召我們在彼此相愛中,學習照顧與呵護神創造的生態,見證福音的美善。 Q:跨文化合作,一起吃飯為何重要? A:「最難開的會,就是誤會!」跨文化關係最常因語言、觀念差異而卡關!所以在東馬,華人與原住民教會每逢豐收節聯合崇拜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起吃飯」。飯桌是一個能卸下防備的地方,當我們互相款待時,心結往往在笑聲中解開,使同工化為家人。當我們讓信任關係先於事工,合一就從這頓飯的溫暖中自然活出。💬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d8jCZ46EhKitiTB28Support the show
--------
47:06
--------
47:06
【粵語】EP233|使命驅動的逆轉之路:教會更新與復興《訪談香港游淑儀牧師》
🎙️嘉賓:游淑儀牧師 (香港宣道會屯門堂) Q:為何關注教會停滯和逆轉?A:關注教會停滯與復興,是因深信教會應是神的見證與榮耀所在,絕不應長期停滯不前。游淑儀牧師多年牧養過程中親歷種種挑戰,並發現許多教會雖努力卻難以突破。因此她進行在這方面的研究,追蹤在過去多年曾經下滑後實現逆轉的堂會,找出影響關鍵。游牧師特別強調信徒缺乏動力裝備、疏於團契生活等問題,若能由使命驅動重新啟動裝備與參與,逆轉就有可能發生,這亦成為她研究的動機與實踐基礎。Q:如何實踐使命驅動模式?A:關鍵在於「使命塑造教會」,而非「教會安排使命」。游牧師重視小組與課程深化,配合講座、生命對談等多元形式。透過系統化查經與門訓,幫助信徒成長。服事不是制度性任務,而是從興趣、熱枕和恩賜延伸出的獻上。牧者需作出相應的支援系統,引導信徒將恩賜與生命交給神使用,以使命驅動教會更新。💬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https://forms.gle/vNkxWcYknqgPV4Mo8📚延伸資源💡1. 《教會要消「滯」:10大轉化復興良方》,游淑儀著,宣道傳意及出版事工🔗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888642014Support the show
--------
1:04:22
--------
1:04:22
EP232|「禱告是我唯一的寶貝」:壓力中活出僕人領袖的力量《訪談台灣徐光宇長老》
🎙️嘉賓:徐光宇長老(台北松山長老教會) 本集嘉賓徐光宇長老,曾任統一星巴克兩岸總經理,長年在高壓管理現場實踐僕人領導,如今投入教會服事。Q:當工作目標沒有達成時,該怎麼辦? A:面對多方的期待與未達標的壓力,徐光宇長老坦言需要面對心中的忙亂,然而,僕人領導學引導我們誠實承擔。失敗時我們可以選擇開誠布公,與團隊一起正視差距、修正方向。因為,僕人領袖不會迴避績效的檢視,反而,我們持續學習如何在服事團隊與達成目標間尋求平衡,在張力中保持誠實謙卑,勇敢地負起責任。 Q:為什麼禱告是我們「唯一的寶貝」? A:禱告不是趨吉避凶的手段,而是確認我們與天父關係的行動,徐長老與我們一起探索禱告真諦,進入與主的真實關係。 1.每天靈修的目的:活在關係中 徐長老分享禱告生活的轉捩點:當靈修不再是為了研讀知識,而是單純為與神建立連結時,一切都更新了。原來靈修是要讓我們每天都活在與天父的關係與互動中。 2.在挑戰壓力中禱告:經歷天父同在 禱告不能免除我們的壓力與挑戰,卻能在風浪中讓我們經歷到天父同在。如同孩子牽起父親的手,我們透過禱告確認這份親密關係,使我們心裡堅定,成功時自然歸榮耀給神,遇困難時即刻支取力量。 事工成敗、環境順逆都會過去,唯有這份透過一次次禱告所確認的關係,是誰也奪不走的、我們唯一的寶貝。 💬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ndGcPynjWtuujfk7📚延伸資源💡 1. 《禱告若愚:祈求、尋找、叩門,規律而單純的與神同行》(Praying Like Monks, Living Like Fools: An Invitation to the Wonder and Mystery of Prayer),泰勒・史塔頓(Tyler Staton)著/蔡怡佳譯,啟示出版 🔗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puballb/books/?pubid=apocalypseSupport the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