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RND
PodcastsBusiness商业WHY酱

商业WHY酱

杨轩轩轩
商业WHY酱
Latest episode

Available Episodes

5 of 7
  • 人家在县城就是“神”:论怎么进100万个终端并卖出4亿瓶白酒 |S5E08
    如果让你今天就去某家餐馆,让老板进一箱酒——不是代销,是花钱买;不是明天后天,而是必须今天达成——你会怎么干?这是光良酒创始人赵小普提给我们的一个问题(答案在本期节目里)。这是意料之外的一期节目。有一天我们的消费线作者说,有家白酒公司老板刚好来北京,要不要一起聊聊。一聊之下,发现他们全力做了7年线下渠道,对线下的认知非常深刻。而所谓对线下的认知,就藏在“怎么今天让这家餐馆老板进一箱货”的具体问题里。到如今,线下是一块儿很多新消费公司缺失的拼图,也是目前消费公司、乃至美团、京东开始猛攻的市场。而光良酒在过去7年,在线下铺进了100万个终端,600多个县城,累计卖出4亿瓶白酒。而且光良酒创始人赵小普讲话特得特别真实,他即不藏着掖着,也不拽大词,是一位宝藏受访对象。比如他会这么讲线下渠道里的人:“你觉得你挺牛的,但人家在那个地方一个小县城里边做几千万的生意,人家在那县城就是神,你过来跟我装什么装?”比如他从双创到现在创业13年、经历了两个创业周期,有很多真实体感:“就堵到门口了,逼你拿钱。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投消费,疯狂地投消费,没有逻辑地投消费。乱估值的投消费”。比如他动不动就猛猛吐槽:“最不要脸就是做互联网。”因为觉得这次聊天很有意思,所以本期节目是从一份普通的手机录音中努力抢救出来的。音质欠佳,还请见谅。本期节目的文字稿会发在“商业why酱”的公众号上。【主播】杨轩 商业why酱主理人 36氪原创内容负责人【联席主播】钟艺璇 36氪作者【嘉宾】赵小普 光良酒创始人
    --------  
    1:51:34
  • with常斌:消费股狂欢时,复盘兴衰热冷这九年 |S5E07
    这次想跟大家聊聊今年的港股消费股热潮。“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股上市的大开闸,淤堵了很久的消费品公司今年纷纷上市,已经上的已经有十多家,后面排队的更多,2025年可以看做是过去七八年新消费投资的一份答卷。另一方面,是明星消费股上涨得非常多,比如蜜雪相比上市首日上涨了2倍。泡泡玛特相比年初上涨三四倍了;老铺黄金更是上涨了惊人的13倍。然而今天股市上的宠儿,跟最开始一级市场追逐的公司,是有一些错位的。这份答卷上的答案,很多人是答错了的。在这样一个时点,本期《商业why酱》邀请到了启承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常斌,他本人专注消费投资有20年时间,而他创办启承的时候,正值新消费投资开始的起点,他完整经历了从新消费投资萌芽、到tmt投资人转投消费并追逐流量的热潮,到2021年的资本高峰,再到大家信心陨灭纷纷转行,再到今年爆发式上市,的新消费投资全周期。我们会从这轮上市潮开启话题,然后从常斌的视角,复盘过去八年新消费投资的全周期,聊聊他的所想、所感、所得。
    --------  
    2:11:32
  • 硅谷AI这半年,AI agent开始闷头挣钱|S5E06
    几乎毫无疑问,AI agent会进入千行百业,改造千行百业。当然,“AI agent”这个词也可以换成“互联网+”、“数字化”、“Saas”,这句话几乎是十年前的翻版。十年后,AI agent的故事又起来了。《商业why酱》今年第3期节目,创新工场的汪华老师一个令人激动的发现: 随着今年AI基座模型能力的大幅提升,垂类领域的AI agent,从用户满意度、到付费表现,都有指数级飙升。不过,汪华老师说的,基本都是硅谷AI agent的故事。硅谷的to B服务诞生了很多赚钱的公司,但中国确是一块盐碱地。那么,“AI agent”这波,会成为重演“Saas/互联网+”to B企业服务在中国的扑街故事吗?带着这些问题,我跟过去十年都在硅谷做to B赛道投资、Fusion Fund的创始合伙人张璐聊了聊,她过去十年“不投to C,只投to B”。她对AI agent在硅谷落地的真实情况了如指掌。如果想进一步探讨AI、AI agent有关的话题,也请关注“商业why酱”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ai听众”,会弹出群聊二维码,扫码即可入群。主播:杨轩 36氪原创内容负责人嘉宾:张璐 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时间线跳转:1:38 巨头垄断大模型(算力/资金门槛高),开源生态激活中小企业应用层创新。3:48 “AI迭代速度已不能按年或按月计算,而是按周甚至按天——快,就是现在最大的特点。”- 垂直领域的“巨鲸市场”4:05 AI Agent红利期紧迫——等到明年再做?太晚了!4:48 AI Agent将渗透服务业(金融、医疗、物流等),覆盖美国50%+GDP(远超互联网时代)5:36 所有有高质量数据的行业都是战场6:13 7人团队用AI完成商业票据自动化,拿下某世界500强企业60亿美元订单。——垂直≠规模小,单点市场规模巨大。8:12 一家AI医疗影像公司,用AI完成低精度扫描→高精度成像,落地60+医院。- ToB应用的范式变革,医疗与金融站在AI爆发的最前线9:21 某知名软件企业停招新人却要提升3倍效能——未来领袖必须学会管理人类与AI两种劳动力。13:32 你的AI产品若只能帮客户省钱,定价一定受限;若能帮他们赚钱,价值才能真正释放。16:34 全球30%数据是医疗数据,但利用率不到5%——这是沉睡的巨矿,联邦学习正在唤醒它。19:19 金融、医疗等严监管行业,对联邦学习的接受度很高。22:26 AI在金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挑战也很巨大,例如声纹伪造可能催生“AI防欺诈”新需求。- 破解幻觉:B端AI落地生死线25:58 ToB场景对幻觉零容忍——一个错误可能摧毁客户信任。26:19 通过RAG消除大模型带来的幻觉,给AI装上“事实校对员”。- 底层重构:CPU也能跑AI?27:44 底层架构上,大模型+强化学习架构融合成主要趋势28:51 CPU运行AI模型成为可能30:32 谷歌Gemini实现实时跨语言声纹通话——25年前埋下的AI种子,正在爆发。- AI Coding:开发者“效率革命”32:29 初创公司依赖大模型API,易被上游切断生态36:11 开发者心态:快乐>恐慌。写代码群体对AI Coding技术接纳度最高——Debug的苦差事交给AI,创造力留给自己。36:45 去年两家创业公司:10人团队年收2000万美金,30人年收1亿美金——AI把创新成本压成纸片。- 终于到了AI大规模商业化的阶段38:17 美国70%的AI机会都将属于大厂40:55 开源对于创新至关重要43:21 物理AI及太空科技发展也很快45:04 数据孤岛+行业认知门槛——连续创业者更容易创业成功49:51 Fusion Fund内部的AI分析师Ada59:41 硅谷大公司CTO们手握几十亿预算——他们找初创企业像在超市扫货,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签百万美元级订单。- AI Agent尚未爆发,现在只是序章01:01:05 500强企业中,员工选择AI心理咨询师比例>真人01:03:38 C端应用方面,硅谷焦点主要在于数据隐私的担忧01:06:07 未来对算力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多01:07:26 AI加速Lonevity(长寿)、提升生命质量的技术发展01:08:56 AI Agent尚未爆发,现在只是序章
    --------  
    1:10:00
  • with吴德周:离开罗永浩和字节,参战AI眼镜,避开小米锋芒|S5E04
    很多人知道吴德周是因为罗永浩。2016年,锤子手机陷入量产危机,罗永浩为此多次登门,诚邀吴德周出山——吴德周2001年加入华为,15年中历经华为手机的从0到1和发展壮大,曾任华为荣耀产品线总经理——吴德周加入锤子、任CTO、COO后,主导了M系列和坚果Pro/R系列的研发,重整其供应链管理,锤子的产品表现变得较为均衡,供应也变得较为稳定。罗永浩说,多谢吴德周,锤子终于从靠PPT买手机,变成靠卖手机来卖手机了。字节跳动收购锤子后,吴德周带领锤子团队加入,短暂负责其硬件中台业务“新石实验室”后,很快自己出来创业。这家叫“致敬未知”的公司原本的方向是AR/XR眼镜——跟当时的罗永浩一样,吴德周也认为AR/XR将是下一代计算平台。但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一把手,在发出第一款AR眼镜之后,吴德周很快意识到情况不对。致敬未知的第二款产品很快减掉了光学显示功能——这也是AR眼镜的最大特色——变成了一款“AI眼镜”。在雷朋Meta眼镜大卖,中国开始“百镜大战”,雷军亲自推出“小米AI眼镜”之时——业内消息称小米眼镜15天内销量超过8万副,超过小米内部预期——在这个时点,《商业why酱》节目邀请吴德周先生来聊了聊AI眼镜大战,对小米AI眼镜的看法,以及一个硬件创业人的生存策略。主持人: 杨轩 《商业why酱》主播,36氪主编嘉宾:吴德周 致敬未知创始人/CEO,曾任锤子科技CTO、COO、产品与研发副总裁,原字节跳动 新石实验室总裁,原华为荣耀产品线总经理。
    --------  
    1:27:26
  • 汪华的预言:AI应用到了爆发点,但红利期只有一年|S5E03
    update:汪华本次演讲的PPT已经发布到“商业why酱”的微信公众号,why是小写的why。update2:PPT在“商业why酱”的微信公众号 汪华稿件的最!后!一部分,请翻到文章最后~~今年,AI行业处在周期交替的时期: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AI通用大语言模型在中国的座次之争、牌桌之争基本定型,绝大部分创业公司已经很明确地知道,通用模型确定性地不是自己的战场。按理说大家应该去卷AI应用了,或者叫AI agent,但是这还在早期摸索阶段,用户的体感并不明确,借用庄明浩的说法,“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TM是agent”。所以,虽然这届AI 2023年刚开始爆发时,我们约当时的关键公司和人物(王慧文、王小川、杨植麟等)都聊过一遍,但是商业why酱节目最近有好一阵子没有聊过AI的话题了。但最近在暗涌waves大会上,创新工场的创始合伙人汪华讲了一些他对AI agent的观察,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说:1 借助AI大模型能力的提升,最近正快速出现一批AI应用,在用户满意度、付费情况表现上迅速变好,即使只有一小群用户,也已经可以赚钱了。2 但是这个红利期可能明年就会结束。3 AI的机会比移动互联网的几乎大10倍。汪华老师在业内一向是以对未来科技的洞见著称,而他的这个演讲表述得非常清晰,我感觉没有必要非得拉着他用访谈的形式把这些内容再聊一遍,于是征求了暗涌waves会务组的同意(waves大会非常棒,推荐大家有机会参加一下),直接发出来他这次演讲的录音。基于汪华老师的演讲,我在会后又追问了他一些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是:第一个是:为什么说这次AI应用的模型红利可能明年就会结束?第二个是:如果说AI agent正要趁势而起,但为什么我们能观察到国内一些创业项目的失败案例,甚至有的失败项目还是业内颇有名气的牛人做的?第三个问题:业内有人觉得通用agent是下一件大事,因为用户规模大,比垂直细分场景里的agent想象力大,汪华老师怎么看?这些问题我都在本期节目末尾会做转述。如果觉得这期内容给你带来了启发,提醒了你未来存在的机会,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给你认为重要的人。
    --------  
    42:41

More Business podcasts

About 商业WHY酱

全新一季的「商业WHY酱」,邀请充满好奇心和对商业故事感兴趣的你一起,继续跟随 36 氪主编杨轩的视角,今年会有什么重大商业节点,背后又有怎样的逻辑和故事。身在变局中的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新经济的变迁,以及人与商业的关系?
Podcast website

Listen to 商业WHY酱, The Diary Of A CEO with Steven Bartlett and many other podca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radio.net app

Get the free radio.net app

  • Stations and podcasts to bookmark
  • Stream via Wi-Fi or Bluetooth
  • Supports Carplay & Android Auto
  • Many other app features

商业WHY酱: Podcasts in Family

Social
v7.23.9 | © 2007-2025 radio.de GmbH
Generated: 9/19/2025 - 6:02:32 AM